張陳成 劉飛 梁智


[摘要]目的:觀察重瞼成形術同期Park z法矯治內眥贅皮的美容效果。方法:按Park z法畫線標記,切開標記線,松解內眥韌帶與皮膚間的纖維粘連,局部調整皮膚后間斷縫合。然后常規行重瞼術。結果:57例患者術后隨訪半年至2年。受訪者均對手術效果滿意。重瞼線自然流暢,內眥贅皮矯正充分,無一例復發。淚阜顯露適中,瘢痕不明顯。結論:此法適用于各型內眥贅皮。操作簡單、易于掌握,術后效果理想、無復發,近遠期瘢痕不明顯,值得推廣。
[關鍵詞]內眥贅皮;重瞼術;內眥成形術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7-1136-03
東方民族大約50%的人有內眥贅皮,贅皮遮蓋了內眥的正常外形和部分視野,內眥間距顯得較寬。在進行重瞼成形術時若內眥贅皮處理不當,常使重瞼難于達到理想效果。目前治療內眥贅皮的方法較多,但手術附加切口多,操作相對復雜,術后短期或長期遺留瘢痕,贅皮易復發或矯正不滿意。筆者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57例內眥贅皮患者,在行常規重瞼術同時均行Park Z法矯治內眥贅皮,效果令醫患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患者57例,男性5例,女性52例,年齡17~34歲,均為先天性內眥贅皮,為中、重度,伴有不明顯的重瞼或單瞼,57例均與重瞼術同時進行。
1.2手術方法
1.2.1手術設計:患者坐位,雙眼平視前方,用尖頭油筆進行標記。第一條標記線位于內眥贅皮表面。于淚湖最內側端點的皮膚上標記一點,即A點。B點為內眥贅皮與下瞼的結合點。D點即淚湖最內側端點。若自前方經內眥贅皮透視,A點應與D點重合,故線段AB與線段DB等長,且前視時為同一條線。E點位于與瞼緣平行的重瞼切口線上。于患者正常平視時向內側標記重瞼線切口線至A點,呈輕微向瞼緣會聚的趨勢。然后沿內側重瞼切口線延長線形成平行于瞼緣的第2條線,再自A點向內上成角畫線并與上方的線(第2條線)相交,交點即c點。進而將E點分別與A點及C點連接。線段Ac與水平方向成45。角(圖1)。
l_2.2操作方法:2%的利多卡因5m1+0.01%腎上腺素5滴,作皮下局部浸潤麻醉,雙側內眥各注射0.4ml即可。于手術標記后再行局部浸潤麻醉以免變形。麻醉深度應達內眥韌帶表面,若此處麻醉劑量不夠常讓患者感覺疼痛。切開剝離:為保證在內眥這個重要的小區域內進行手術的準確性,應于重瞼成形術前行z字內眥成形術。切除并丟棄三角形ECA皮膚。DB切口應為直線,切開DB時注意防止刀刃向外側彎至下瞼皮膚側,導致縫合線段AB及DB時出現缺口,最終形成張力性縫合。繼而向下切開內眥EAB,然后將皮瓣ABl3掀起,該皮瓣實際起自E點,即內眥皮瓣EABD。用刀推剝內眥韌帶表面,切斷皮瓣與內眥韌帶接連的剩余部分。醫生可感到皮瓣自韌帶上被突然脫離下來。這一操作非常重要,可確保形成一個無張力的皮瓣進行旋轉及閉合,可通過一把尖銳的尖剪進行。此后,旋轉皮瓣即可填補ECA三角的缺損(圖2),充分展平皮瓣使創面沒有任何缺口。由于皮瓣無張力,所以無需深部縫合固定。用6-0無損傷尼龍線間斷縫合皮膚。然后常規行重瞼術。
1.2.2術后處理:手術切口涂布紅霉素眼膏,注意保持切口干結。術后5~7天拆線。拆線后于內眥處外涂膚輕松軟膏1~2個月防治瘢痕增生,促進瘢痕消退。
2結果
本組57例患者術后眼瞼腫脹輕微,恢復快,未因手術影響工作和學習。所有病例均獲得較長期隨訪,隨訪時間為半年至2年。受訪者均對手術效果表示滿意。重瞼線自然流暢,內眥贅皮矯正充分,無一例復發。淚阜顯露適中,瘢痕不明顯,美容效果肯定(圖3、4)。
3討論
內眥贅皮形成的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較為公認的觀點是贅皮形成并非由于內眥部水皮向皮膚過多,而是因為內眥部皮膚在垂直方向上張力過大。有學者認為內眥贅皮的形成是因為眼輪匝肌深淺頭肌纖維在內眥韌帶起始處交錯錯位引起;高莎莎等通過尸體解剖研究發現,內眥韌帶前支與覆蓋其上的皮膚之間有明顯纖維連接,在部分樣本中可以觀察到眼輪匝肌有跨越內眥韌帶的現象。其認為內眥贅皮是由內眥韌帶至皮膚纖維連接及眼輪匝肌錯構形成。矯正內眥贅皮的關鍵是去除其形成的解剖原因,即打斷內毗韌帶前支與皮膚問的纖維連接,去除錯構的眼輪匝肌,松解內眥部的皮膚張力。另有國外學者Lee等認為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眼睛內收的速度快于眼輪匝肌,而對內眥角的眼輪匝肌形成推擠,形成皺褶。
內眥贅皮矯治術式繁多,但其根本都是圍繞著如何盡量的減少瘢痕或使瘢痕不明顯來展開的。因為在這個部位,即使微小的瘢痕也無法讓人接受。現階段手術術式的改進,較多是為了降低術后瘢痕的發生而作的調整。有學者使內眥部位瘢痕隱藏于下瞼袋切口上或下瞼緣。
Park Z法內眥贅皮成形術,是通過松解皮膚與其下的眼輪匝肌、內眥韌帶粘連和局部調整內眥皮膚,使內眥處皮膚重新分布從而矯治贅皮。同時,其切口設計順延重瞼線,術后重瞼線流暢,瘢痕不顯,甚至只能在照片上才能發現瘢痕。筆者體會其手術要點如下:①A點位于更保守的外側位置,使其距離眼睛比距離鼻子更近;若A點標記過于靠近內側D點,則關閉切口時需向外牽拉A點才能與D點匯合,這樣可導致張力性縫合,從而形成較為明顯的瘢痕;②切口線消失時醫師應停止手術,因為缺乏準確的設計無法確保切口無張力縫合及避免形成嚴重瘢痕:③內眥贅皮較大時需保守地修整皮瓣EAB的邊緣,但大多數病例無需這一步;一點點多余的切除都會在這個重要的區域產生瘢痕;即使醫生不去除這個三角,多余的組織也可以很好地適應而不會有富余:④線段DB和AB兩邊在長度和深度上需要緊密、準確地對合。由于D點軟組織少,故內眥處脂肪較多的患者,有必要去除切口AB下方脂肪以適應切口BD的菲薄,否則需于閉合區進一步行成形術。
總之,瘢痕形成是與內眥贅皮成形術相關的重要問題,閉合時存在張力及不良設計為形成不美觀瘢痕的常見原因。設定A點及徹底剝離D點皮瓣是手術的關鍵步驟,且盡量保守地切除EAC三角對于避免瘢痕形成也至關重要。此法適用于各型內眥贅皮,但有明顯的瘢痕體質者仍要慎行,術中注意勿損傷淚小管。該方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術后效果理想、無復發,近遠期瘢痕不明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