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萍 李亞娜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日趨成熟,運用游離皮瓣修復頭頸腫瘤術后組織缺損較為廣泛,它既保證了腫瘤切除的徹底性,又可有效地進行局部功能的重建與容貌的修復。我院于2008年4月~2012年3月共運用多種游離皮瓣、肌皮瓣修復頜面部組織缺損30例,經過手術后密切的觀察與護理,皮瓣均愈合良好,無并發癥發生。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6~89歲。其中下頜骨惡性腫瘤7例,舌癌7例,腮腺區腫瘤5例,口內粘膜鱗狀細胞癌4例,口底腺樣囊性癌3例,顳部皮膚癌2例,顏面右側瘢痕畸形1例,下唇癌1例;應用前臂游離皮瓣修復23例,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5例,背闊肌皮瓣修復2例。
1.2結果:7例肌皮瓣移植均成活。23例前臂游離皮瓣移植中,2例手術后由于靜脈血管回流不暢,皮瓣色澤變暗,出現發花、瘀斑等靜脈瘀血現象,雖經積極處理,皮瓣未成活;其余21例前臂游離皮瓣移植均成活。
2觀察與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由于病灶及缺損部位位于頭面部,患者擔心手術后因外貌、語言交流、飲食辦式等改變而難于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加上對惡性腫瘤的恐懼心理、醫療費用的負扭等多種因素影響,容易出現消極、焦躁的負面情緒,這些不良的心理反應不僅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影響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也會影響術后護理及康復計劃的實施。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做好心理疏導及術前健康教育工作。
2.1.2供區的皮膚準備:對準備行前臂游離皮瓣或股前外側肌皮瓣移植的患者,給供皮前臂或腳踩部系上紅色絲帶作為標記,以提醒醫師、護士、患者及家屬保護肢體皮膚的完整性,不可做任何穿刺或治療,以防損傷血管,影響皮瓣成活,并向患者說明不可將標記隨意取下。術前3天,供皮區剃毛,每日用肥皂水清洗手臂(或大腿),用滅菌水沖洗、拭干,然后用75%乙醇消毒,無菌敷料包扎,保證供區皮膚無感染、皮炎、濕疹等。術前1天修剪指甲。
2.1.3口腔準備:術前3天為患者行牙周潔治,囑患者餐后用漱口液含漱,以減少口腔內積存細菌,減少術后并發癥。
2.1.4術后溝通交流的準備:部分口內移植皮瓣患者術后會出現語言溝通障礙。因此,護士在手術前應教會患者應用語言形式表達,如表示同意眨兩下眼,表示不同意皺眉,要解人便豎起大拇指,要解小便豎起小拇指等,還可以準橋紙筆或寫字板,以方便與患者溝通,滿足其生活需要。
2.2術后護理
2.2.1生命體征監測和護理:手術后持續心電監測48~72h,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及體溫變化并做好記錄。如出現低血壓提示血容量不足,會影響移植體的血供,增加微循環阻力,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背闊肌肌皮瓣切除后影響呼吸運動,術后應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運動的頻率及節律。給予持續吸氧,調節氧流量至2000~4000ml/min,維持血氧飽和度不低于95%,以保證皮瓣供氧。
2.2.2保持病室環境適宜:組織瓣的血液循環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非常敏感,特別是寒冷刺激可使移植體的血管發生痙攣,導致栓塞和移植體壞死。因此,術后病室溫度應維持在25℃~28℃,皮瓣局部覆蓋雙層棉墊以保溫或用理療燈照射,照射距離30~40cm為宜。同時加強病室管理,定時空氣消毒,做好院內感染預防及控制工作。
2.2.3體位安置:患者平臥,頭部制動,保證血管蒂不受張力和壓力,避免牽拉、扭曲引起血管痙攣。清醒后次日,可視情況改為半臥位,不僅有利于傷口引流,也有利于改善移植皮瓣的靜脈回流。供皮肢體抬高30°以減輕腫脹,觀察并記錄局部包扎情況及肢指端末梢血運。股前外側肌皮瓣游離移植的患者,術后腿部抬高15°制動,5~7天后可開始在床上進行肢體活動,逐步練習下地活動,先練習支撐,再練習行走。
2.2.4移植皮瓣的觀察:游離組織瓣若出現動脈供血不足超過3h,皮瓣成活的可能性將明顯減小;若出現靜脈回流受阻,組織瓣可耐受約6h左右的缺血狀態,6h以上,約75%的組織瓣可能壞死,8h以上,100%的組織瓣將壞死。因此,術后應嚴密觀察皮瓣血運情況,及早發現血管危象。本組病例術后6h內,每30min觀察一次:6h后,每1h觀察一次;72h后,每2h觀察一次;8~21天,每4h觀察一次。所有觀察結果均記錄于特別護理記錄單上,觀察的內容包括:皮瓣顏色、溫度、皮紋、腫脹程度、毛細血管充盈試驗共5個方面:①皮瓣顏色:正常皮瓣顏色微紅。動脈供血不足時,皮瓣色蒼白;靜脈回流不暢時,皮緣滲血增多,皮瓣顏色由粉紅逐漸變為暗紅一紫紅一紫黑,顏色變暗,皮瓣發花或有瘀斑;②皮瓣溫度:采用紅外線體溫測量儀測量,測量位置相對固定在皮瓣中心點,保持探測儀頭部與皮瓣距離2~3cm,以減少測量誤差。每次測量皮瓣溫度和面部臨近正常皮膚溫度并比較,當皮瓣溫度降低且溫差>2℃時或皮溫逐漸下降,說明皮瓣血循環異常,應立即報告醫師處理;③皮紋:動脈供血不足時,可出現皮紋增多,皮瓣萎縮,腫脹不明顯,切開皮緣無滲血;靜脈回流不暢時,可出現皮紋消失,皮瓣腫脹;④腫脹程度:一般移植組織均有輕微腫脹,用(一)表示;移植組織皮膚有腫脹,但皮紋尚存在,用(+)表示;移植組織皮膚腫脹明顯,皮紋消失,用(++)表示:皮膚極度腫脹,皮膚上出現水皰,用(+++)表示;⑤毛細血管充盈試驗:用棉簽或細玻璃棒輕壓皮瓣,正常情況下皮瓣受壓處蒼白,放松后1~2s皮瓣顏色回復,3~5s內回復屬于正常。若動脈血供不足,充盈時間會延長;若立即返回紫紅色,為靜脈瘀血現象㈣。
2.2.5負壓引流的護理:由于面頸部血管豐富,加上皮瓣移植后不能用止血藥,而是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參30ml靜脈滴注一日二次,以擴張血管,促進皮瓣血運。因此術后傷口滲血較多,應密切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色、質、氣味,保持引流管通暢、負壓球處于回癟狀態,引流量達到負壓球容積的2/3時應及時清理。如有漏氣可改為持續負壓吸引,壓力維持在100mmHg左右。如負壓過大可直接壓迫靜脈回流;負壓過小,因積血積液間接壓迫靜脈,直接壓迫皮瓣,導致回流障礙,影響皮瓣成活。
2.2.6口腔沖洗:口內皮瓣移植患者術后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沖洗,每日2次,沖洗時由患側沖入,健側吸出,動作應輕柔,避免牽拉皮瓣。口唇及口角分別用石蠟油及紅霉素眼膏涂抹,以防止干裂。口腔制動并保持半張口狀態的患者,可用2層生理鹽水濕紗布覆蓋口唇,保持病室濕度達65%左右,以減輕口內粘膜及呼吸道的干燥。
2.2.7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易消化、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注意食物多樣化,攝入適量的纖維素及果汁以促進腸蠕動、補充維生素,防止發生便秘。攝入過少及鼻飼患者可給予促消化藥物,以增加攝入,提高人血白蛋白,有利于皮瓣修復。
3小結
本組病例移植皮瓣位于頭面部,術后早期不宜暴露于外界空氣中,應注意用局部棉墊保溫及室溫控制等方法避免血管危象發生,同時通過嚴密的皮瓣觀察與精心護理,確保移植皮瓣成活,減少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