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編者:近年來,每每談起中國改革的止步不前,多歸咎于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但對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具體所指,即使是專門的研究者,也語焉不詳或欲言又止。這固然說明利益集團勢力太強大,但亦愈加反襯出,對誰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的問題不能再回避了。
中國既得利益集團的幾個特征
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群體的狹隘性。這只是一小群掌握權力和資源的權貴,不代表社會大多數。二是形態的模糊性。若不深入其中,很難見其真面目。三是獲利的非正常性。利益集團財富的獲得,多是通過尋租、官倒、壟斷、侵吞國有資產等非正常手段取得。四是行為的表面合法性。除了一些違法行為外,利益集團對公共資源的占有從形式上看具有一種合法性,一般是運用權力并通過對組織、制度、政策進行影響、干預,維護或獲取特有的共同利益,故其一切活動都有法律、制度層面的“形式合理性”。五是利益的排他性。由于社會總體資源有限,利益集團只熱衷于在集團內部分配和共享權力與利益,排斥其他社會成員。六是權力的至上性。中國的利益集團以權力為核心,按照權力的大小和親疏遠近來分配和占有社會的公共資源與利益。
據此,筆者提出判斷既得利益者的三個標準。其一,他們攫取了改革開放的大部分收益,并且將繼續從中攫取更多收益。其二,進一步的社會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會損害其利益,因而他們對限權的政治改革持消極態度。其三,他們有很大的能量阻撓改革的進行,或將改革從有形化為無形,或將改革帶來的危機和不利轉嫁出去。
七類人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按前述標準,尤其從與權力的結合程度,以及對公共資源實際占有的程度看,大致可把既得利益者界定為以下七類人。
一是有很大審批和管制權的部門中的一部分人,即所謂的強力政府部門中的部分官員。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及相關官員。三是部分國有壟斷企業特別是央企和地方重要國企中的一些高管。四是一部分跨國資本及其國內代理人,即俗稱的“洋買辦”。五是一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六是大的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中的一些人,包括一些民營房產商、煤老板等實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七是依附上述各類利益集團的部分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
既得利益者人數不多,但掌握著社會的實際控制權和公共資源,因而能量非常大,能把有利于社會大眾的改革舉措消解,或變通執行,或直接將本部門、本行業、本階層的利益打包,以改革的名義,讓全社會買單。這些既得利益群體是中國改革的最大反對力量。
對既得利益者的相關治理對策
治理既得利益者,最關鍵的是要遏制權力,使權力分化并受到社會的節制。從具體的策略講,可采取如下辦法削弱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
策略之一,是對社會的公共利益、公共決策包括改革措施的出臺進行公開辯論,在辯論中明辨是非,以此遏制少數人參與決策、主張權力和利益的現象。
策略之二,是對某些影響較大的利益集團的行為進行規范,重建商業游戲規則,迫使其從經濟尋租、政治尋租,轉變為依靠技術創新、高質量服務、良好信譽等,謀求利潤最大化。
策略之三,是對各既得利益集團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不論采取何種手段和辦法,前提是為政者對既得利益集團的壯大及其對中國經濟社會乃至改革產生的危害要有清醒的認識。沒有這種認識,對既得利益集團的治理只會隔靴搔癢,不會有成效。
(摘自《同舟共進》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