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化部門研究起草
《藝術品市場管理條例》
目前,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在“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系列——文化市場專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文化部門正在研究起草《藝術品市場管理條例》,擬建立符合藝術品市場發展要求的市場準入和從業資格管理制度、藝術品經紀人制度、評估鑒定制度等,加強與相關管理部門溝通協調,盡快將草案報國務院法制辦審議。該條例的出臺,有望解決我國藝術品交易規模巨大但缺乏相關法律制度的現狀。
02
故宮西側文物庫房附近進行整治擬復建明內務府
故宮博物院內西側文物庫房附近將進行環境整治,原址有望復建明代內務府。隨著機構外遷和環境治理,2016年前故宮辦公機構搬出“紅墻”后,將增加20余萬平方米的開放面積。按照規劃,故宮將對西側區域進行清理。故宮的第一期、第二期地下庫房也位于西側區域,是眾多文物的棲身之所。目前西側堆積建筑材料的場地,實際上是明代內務府舊址,在故宮西側的建筑材料搬走后,將重新規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希望通過嚴格研究后,報國家文物部門批復,對其進行復建。
03
全國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年底前全部免費開放
6月13日,中央宣布今年年底之前,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三館一站”)將全部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中央已將“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經費列入制度性預算當中。截至2011年底,全國15個省級美術館已經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2012年底之前,全國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所管理各級國有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將實現全部免費開放。
04
馬克-羅斯科7800萬領跑巴塞爾藝博會
瑞典時間6月17日,2012年的巴塞爾藝博會完滿落幕,媒體稱在本次博覽會上看到富人們買藝術品揮金如土。高古軒畫廊的安迪·沃霍爾作品“夢露”展現了低調的奢華,吸引了不少眼球,Marlborough畫廊的羅斯科作品成為最大贏家,馬克一羅斯科的抽象作品“Untitled 1954”標價7800萬美元,該作品曾屬于紐約銀行家Robert Mnuchin,后來Robeft改行做了藝術品商人。2007年,Robert將該畫送拍佳士得,以2690萬美元的價格被瑞士的一位藏家拍得,這也成為當時羅斯科第二高價格的作品。羅斯科另外一幅作品“Orange,Red,Yellow”(1960)今年在紐約以8700萬美元的成交價格成為羅斯科在拍賣史上最貴的作品,這也是促使藏家在巴塞爾出手這件作品的原因。
05
香港佳士得古代書畫專場完滿收官
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專場5月28日落槌,拍賣成功取得2.05億港元的成交額,成交率達86%,成為香港佳士得有史以來成交金額最高的一場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其中3件拍品的成交價逾1000萬港元;6件拍品的成交價逾500萬港元:28件拍品的成交價逾100萬港元。當晚先拔頭籌的拍品來自明董其昌的《行書李白詩篇》,經過數輪激烈競投,最終以5778萬港元的高價成交,逾拍前估價10倍。明沈周(傳)的《贈吳匏庵行卷》拍得3706萬港元,逾拍前估價數倍。拍賣當晚來自大中華區的買家人數占買家總人數的84%。
06
文物藝術品拍賣5月成交額銳減六成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拍賣行業經營統計簡報顯示,5月,全國拍賣業實現成交總額353.96億元,其中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47.15億元,同比下降約60%,環比增長5倍。從總體上看,1—5月,文物藝術品拍賣累計成交72.1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57.9億元銳減85億元,降幅過半。在5月落槌的春拍中,中國嘉德一家的拍賣總額就達到21.4億元,但與去年53億元的春拍成績相比,成交額縮水一半以上;北京翰海成交額為94億元。成交額在1億元以上的拍賣企業還有北京大觀、北京傳是、文博苑、北京誠軒、都市聯盟、北京華辰和北京東正等,但整體相比去年都有所萎縮。
07
拿破侖流放期間英文書信拍出32萬歐元
BBC報道,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的一封英文親筆信目前在法國一場拍賣活動上,以32.5萬歐元的價格成交。信件的成交價是拍賣行預估的5倍,由巴黎的法國信件手稿博物館購入。據悉,這封信是拿破侖1816年被流放圣赫勒拿島后,寫給與他一同被流放的卡斯伯爵的,拿破侖當時正在學習英語,因此行文充滿了語法錯誤。信件的落款日期是1816年3月9日,拿破侖在信中請求他的英語老師卡斯伯爵糾正英文拼寫和語法錯誤。拿破侖在1815年滑鐵盧戰敗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島,1821年于該島去世,時年51歲。
08
未來5年中國將投入20億設立國家藝術基金
醞釀已久的“中國國家藝術基金”目前已經進入最后完善及手續報批階段,據悉,未來五年中國將投入20億元人民幣展開該基金的啟動和運營。“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系列文化財政投入及文化設施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6月25日在此間舉行。中國文化部財政司司長趙雯表示,設立“國家藝術基金”,旨在通過設立基金引入社會化、專業化的資金管理機制,綜合運用補貼、獎勵、資助等扶持方式,并通過對資助對象的監督和績效考評,督促被資助者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從而實現用盡可能少的財政投入生產出盡可能多的優質文化產品,同時推動政府的職能轉變和預算公開,目前“國家藝術基金”的方案已經報送財政部,正在商請財政部聯合報送國務院審批。
09
香港M+獲贈13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
將于2017年落成的香港M+獲贈來自瑞士知名藏家烏利·希克(UliSigg)的一批重要收藏——1463件價值約13億港元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它們將被納為M+的永久藏品。根據“部分捐贈、部分收購”的協議,M+再向希克博士購入47件藏品,共值2200萬瑞士法郎(約1.77億港元)。這一捐贈在巴塞爾藝博會上正式公布,據悉,希克原本希望能將藏品贈與中國大陸公立美術館、卻未尋得合適合作對象。希克令人印象深刻的收藏包括張曉剛、曾梵志、劉煒等數十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
10
柏林雙年展:為了當代政治?
在第七屆柏林雙年展的主場館和傳統舉辦地內,有一條歡迎觀眾來到KW當代藝術學院的橫幅·意思是這不是我們的博物館/這是你們的行動之地(THIS IS NOT OURMUSEUM/M/HIS IS YOUR ACTION SPACE)。它的作者,占領柏林的成員和相關團體,受策展人之邀在這里開店鋪,成為了展覽的一個噱頭。據策展人亞特,祖米卓斯基(ArturZmijewski)介紹,現在的柏林雙年展試圖去證明藝術能夠具備“真正的實效性去影響現實狀況,創造出一個政治可以在其中發生的空間”。藝術在政治的競技場上能夠做些什么它是否能在其中真正地發揮作用?藝術能夠改變現實嗎?當游客和觀眾捧著星巴克穿梭在作品之間的時候,這些問題都被有效地保留。
11
盧浮宮證實《蒙娜麗莎》創作年份有誤
最近盧浮宮證實,《蒙娜麗莎》這件世界最著名的作品要比之前估計的晚十年才最終完成。《蒙娜麗莎》的創作年份可以追溯至1503年至1506年,但據盧浮宮證實,這一日期可能會被正式修改為1503-1519年。據The Art Newspaper報道,這一修改將會影響最近在帕拉多發現的達芬奇的著名作品《圣母與圣子與圣安妮》的復制品。據最新的研究,這三件作品——《蒙娜麗莎》、《圣母與圣子與圣安妮》和《蒙娜麗莎》的復制品,都是由達芬奇的追隨者創作的——甚至可能在1519年才開始創作,也就是在達芬奇那年5月逝世之前不久。這一把火灼燒了整個學術界的發現,導致所有作品的日期都開始被重新計算。
12
畢加索設計的最大畫作再露面
近日,位于法國東北部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梅斯分館將要對外展出一幅畢加索不同尋常的畫作,這幅畫長約54英尺,寬34英尺,是目前所知畢加索所創作的最大尺幅的作品。這幅畫是他在1917年期間為俄羅斯芭蕾舞劇《游行》所設計的中央舞臺幕布。畫里的兩側是懸掛起來的舞臺幕布,整個畫面鮮艷,那只長著翅膀的白馬正在哺育小馬駒,在白馬的上方,有一個飛翔的小仙女正在跟一只猴子玩耍。畫里的小仙女是以科赫洛娃為原型,而這只小猴子則是畫家筆下的自己。
13
看不見的藝術回顧展
看不見的作品如何成為可能?近日,英國倫敦海沃德畫廊(Hayward Gallery)呈現展覽《無形:1957-2012年看不見的藝術》(Invisible:Art about theUnseen 1957--2012),這也是在英國首次集結探討無形、隱藏和未知理念的藝術群展,包括過去半個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伊夫·克萊因(YvesKIein)、羅伯特·巴里(Robert Barry)、克里斯·波頓(Chris Burden)、小野洋子(Yoko Ono)等。無形藝術(Invisible Art)的當代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創作的無形藝術和建筑,他也是首位舉辦沒有任何可見內容展覽的藝術家。藝術家聲稱空蕩蕩的白房間中充溢著無形的能量。展覽吸引了巨大的公眾關注也使得無形藝術聲名鵲起。
14
BMW古根海姆實驗室低調開幕
BMW古根海姆實驗室是由古根海姆美術館建筑與城市研究部發起的項目,由寶馬廠商贊助,原定計劃將人們聚集在獨具創意的移動建筑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當今城市面臨的各種挑戰。可是該項目在柏林Kreuzberg設立商場的預案惹起了左翼人士的強烈抗議和反對。3月,古根海姆美術館方面打算停止該項目的柏林站,最近,柏林BMW古根漢姆實驗室還是在Prenzlauerberg區的Pfefferberg綜合大樓的后院低調開幕,沒有宣傳、酒會和任何指引路標。附近遍布警力,在這座犬吠工作窒(Atelier Bow-Wow)設計的建筑中,首個活動名為“造匠實驗室(Maker Lab)”,約200位不同年齡的DIY愛好者參與了這次活動,設計自己喜愛的iphone手套、單車背包等物品。
15
南昌出土龍袍玉帶完好明代古尸初定為寧王后裔
6月12日,南昌市明代古墓發掘有重大進展,專家對兩座古墓出土的棺木進行了開棺發掘。開棺過程中,喜報頻傳,每過片刻就有珍寶出土,包括玉器、金銀簪、錢幣、念珠、帽翅等文物。隨著發掘的深入,考古專家發現,其中北側一棺木墓主人尸身保存完整。墓中龍袍、玉帶等隨葬品也都保存完好。經南昌市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初步認定,該墓葬為合葬墓,南側棺木中為女性,北側棺木中為男性。目前初步判定墓主人為明代萬歷年間王族后裔。
16
西安出土隋代將軍墓顯示初唐審美標準
隋朝的官,卻合葬于唐代,最近在西安發現了一座這樣奇特的夫妻合葬墓,墓主人是隋朝將軍鄭軋意。墓中出土的侍女俑身材修長,反映出初唐時期還未“以胖為美”。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5月底在長安區郭杜產業園附近發現一座葬于唐貞觀十四年間(公元641年)的夫婦合葬墓。該墓雖然早年被盜擾,所幸仍有青石墓志、彩繪俑等器物,夫妻骨架痕跡。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各種小陶俑,每個20厘米長,神態栩栩如生,有鮮紅的色彩。其中侍女俑個個身材修長,秀眉鳳目,梳著當時流行的“高髻”發型,高聳如冠,樣式變化無窮。再現了萬楚詩句“托花向高髻”的唐代仕女發型式樣。“她們”一個個身著長裙,裙腰高齊胸口,姿容嫻靜端序。
17
河北張奪發現104座古墓
河北省邢臺市考古工作隊日前在張奪2號遺址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漢代窯址2座及戰國至漢代時期的古墓葬104座。這兩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燒制陶瓦的窯,均由窯室、煙道、煙囪、窯前工作面組成,在該窯址上發現了大量變形或殘斷的陶瓦以及有使用痕跡的盆、釜等器物殘片。由此推斷該遺址應以燒制陶瓦為主。其中29座為戰國晚期墓葬,其余為漢代早期。戰國墓葬形制為豎穴土坑直壁和斗形兩種,葬式以側身曲肢為主,兼有側身直肢及仰身后曲肢,出土有陶鼎、陶壺、陶豆等器物。根據葬式判斷,在戰國時期已有秦人在邢臺一帶活動。漢代墓葬出土的墓葬器物較為豐富,有銅帶鉤、銅璜形器、鐵帶鉤、玉環、陶鼎、陶壺、陶鈁、盒、陶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