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首飾與使用者之間相互輝映而相得益彰,自古至今,無論性別限制,也超越東、西方文化差異,受矚目的是珠寶呈現出的風格以及珠寶佩戴使用時表現的手法。當東方和西方相遇時,材質、技法和紋樣隨之擴大,遂使珠寶呈現出更為多元的風格,創造出更為豐富的文化意涵。
清代宮廷的珠寶從來不只是為了表現礦石的美麗,因為單純的美麗隱約指涉著奢侈與膚淺,珠寶被珍視的原因在于它的德性和內涵。東珠因為產于滿洲龍興之地而尊貴:青金石、蜜蠟、珊瑚、綠松石因為材質色澤的比附,用以祭祀天、地、日、月諸神:飾品的紋樣設計往往具備福、壽、平安等吉祥或節慶的意涵。法國本身的歷史,及其講究輝煌絢麗的時尚傳統,對十九世紀的珠寶業者產生了重大影響。卡地亞亦不例外,深受十八世紀宮廷藝術和珠寶的啟發,以“花環風格”推出極品新款,技藝精湛、造型優雅。
1847年,路易·法蘭梭·卡地亞(Louis-Francois nartier)在巴黎的蒙托格尤大街29號創辦了卡地亞珠寶,并于第二帝國期間(1852--1870)繁榮成長,旋即遷至皇宮區核心地帶的意大利道。此地高雅名店林立,是上流社會購物的時尚大街。卡地亞迅速擴展,顯赫客戶遍及歐洲、俄羅斯貴族。瑪蒂爾德公主(拿破侖一世的侄女,拿破侖三世的堂妹)和歐珍妮皇后(拿破倫三世之妻)也很快加入貴客行列。
本次展覽以中國清代宮廷與近代西方貴族的珠寶作橫向對比,以珠寶與人的故事為展覽縱向主軸。首先由皇家貴族的風范揭開序幕,樹立永恒不變的經典,繼之以其發展推演而出的時代風尚;二者相續相應,貫穿整個展覽;并以東方與西方各自在不同時空中相遇、相融,激蕩出的美麗火花來結尾。除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之外,并商借卡地亞典藏品及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合計470組件,期望建構出一幅幅多彩多姿又不失文化趣味的珠寶浮世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