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聰生
市場準入“玻璃門”、“彈簧門”
現象依然存在
從去年上半年至今,全國工商聯兩次就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狀況組織大規模調研,相應政策建議被中央和有關部門采納。全國工商聯為什么要兩次開展小微企業綜合調研,這和小微企業的重要性有關。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小微企業大量涌現,目前已超過1000萬家,加上3800多萬個個體工商戶,其從業人員已近2.8億。小微企業一頭連著經濟繁榮,一頭連著社會穩定,在增加居民收入、滿足市場需求、弘揚創業精神、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微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在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更易受到沖擊。
去年2月—5月,全國工商聯分四路赴17個省(區、市)的51個市區縣實地調研,調研表明,中小企業的問題主要是小微企業的問題。今年2月—4月,以實體經濟領域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全國工商聯分五路赴17個省(區、市)的67個市區縣,開展了全國性的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調研活動。
調研發現,一方面,小微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增長方式粗放、產業層次不高、協作配套差、創新能力弱等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另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影響,小微企業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一是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二是生產經營成本快速上升,利潤空間大幅壓縮;三是稅費負擔偏重、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四是融資困難問題依然存在,而且融資成本昂貴;五是體制機制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場準入方面的“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依然存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小微企業努力抓住各種政策性機遇,勇于突破、敢于創新,主動調結構、轉方式,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這些企業,有的堅持技術創新,潛心研發高、精、尖產品;有的依靠發揮市場反應靈敏、決策靈活的優勢,積極進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領域;有的積極融入產業集群發展,大幅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有的精心培育自主品牌,集中力量做專、做精主營業務。
分類指導有保有舍
隨著近兩年工作思路的轉變,全國工商聯正實現從過去主要服務大企業到現在主要服務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轉變。以前,全國工商聯的聯系對象主要是實力較強、影響較大的非公有制企業。這些大的非公有制企業經過多年發展,經營管理相對規范,人才資源較為充足,遇到的困難相對較少。而小微企業處于創業初期,普遍面臨招工難、稅費負擔重、貸款融資難等問題,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
近年來,各級工商聯一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為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統戰性、經濟性和民間性有機統一的綜合優勢以及組織網絡優勢,在注重發揮商會優勢、引導“龍頭”企業以大帶小、大力抓好信息服務、切實維護合法權益、樹立宣傳先進典型等方面,為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排憂解難。
今后,工商聯要準確把握當前小微企業從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能源資源消耗向依靠技術、知識和資金投入轉變,從低端向高端提升,從分散向集聚發展的趨勢,充分發揮小微企業運行機制活、創新動力強、市場應變快的優勢,用好用足重視小微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努力形成資金、人才、市場、技術、管理等要素的組合機制,走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專精特新合”發展道路。專,就是要專注,不盲目擴大,不輕易改弦易轍;精,就是要在質量上打造精品,管理上加強精細化;特,就是要利用小企業優勢,做個性化產品,做特色產品;新,就是要在技術上、商業模式上創新;合,就是要融入集群、加入商會,握指成拳、抱團發展。
要看到小微企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保生存并不是保一切、包一切,該淘汰的就要淘汰。處在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小微企業,其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保有舍,引導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工商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把服務市場主體和創造良好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著力點,在行政審批、市場準入、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為小微企業松綁、為實體經濟服務。全面落實各項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民間投資36條”的實施細則,尤其是要為具備條件的小微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創造條件。
既要“開門”也要“設座”
“非公經濟36條”和“民間投資36條”頒布以來,民營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但是,過高的準入門檻、過高的交易成本,使得民間資本找不到合理的投資渠道。所謂“玻璃門”、“彈簧門”問題一直困擾著民營企業。最近,交通運輸部、衛生部、鐵道部、銀監會等部門落實“新36條”的配套實施細則密集出臺。未來一個月內,還將有更多部委公布實施細則。對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壟斷行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將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放寬民間資本的進入領域,讓民間資本真正進入壟斷行業,有利于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民間資本的投資手段和渠道,也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內需,改善我國的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引導民資進入鐵路、衛生等基礎領域建設,可以有效解決民間資本豐富卻找不到出口與企業融資困難并存的難題,可以理順民間資本發展方向。
但是各項政策措施從出臺到落地有一個時間差,作為民營企業,要從自身出發,理解吃透政策,找準定位,量力而行。民資進入壟斷行業,有機遇也有挑戰。工商聯希望地方各級政府對民資開放既要“開門”也要“設座”,給民間資本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將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使民間資本為我國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