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企業發展的過程,也是辯證認識“企業的死法與活法”的過程,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并規避風向,適時調整和把控企業的發展方向,讓它不偏離理想的航道?
馮世翔:這其實就涉及到戰略的問題。戰略是企業經營的重要課題,我們不斷就這個課題做各種的辯證思考。戰略是面對現實的分析,是對各種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是包括直覺、悟性、指揮、洞察力和創造性的思考。戰略決定公司的方向和希望,決定公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決定公司資源的配置。
我們的企業戰略主要有兩塊:
第一,工業實體經濟,做中國印刷包裝業第一基地連鎖品牌。在最傳統、歷史最悠久的印刷包裝行業里,走出標準化和連鎖化的創意新路子,開創印刷包裝連鎖模式的先河;以五百公里為半徑,在全國建三十個大型工業基地;整合并形成從回收、紙漿、造紙、貿易、印刷包裝及自主創新型產品的生產、銷售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條。
第二,城市商業,做中國城市商業第一區域性地標連鎖品牌,在全國各地的一線以及二線城市建立我們的標志性建筑。比如特色商業街、特色百貨以及特色旅游城等。用我們科學利用并有效節約土地資源的新方式打造科技性產品,創新型架構我們的網絡化商業,樹立標桿及榜樣,引領或改變相關行業的發展方向。
其實戰略執行比戰略制定更重要,大多數公司的失敗不是因為戰略制定的不好,而是因為戰略執行的不好。我們一方面研究企業如何存活、發展和壯大,我們也研究企業死法,看一些大企業發展歷史,我們去研究它這種現象,把別人慘痛的教訓轉化為我們的經驗,這很重要。我們用七年走完了別人十年或者十五年才走的路,這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在風險預測、風險管理上更加慎重。比如,上上集團有風險管理控制委員會,由研究戰略、經濟、法律的專家組成,每做一個項目都會詳細的研究和論證才做出決定。
上上集團投資有三原則,第一,自己不熟悉的不投資。比如IT、農業的產業化,我們絕對不去投資;第二,有關聯的上下游企業,我們詳細論證后可以投資。比如紙業、造紙廠紙張回收、造紙環保方面的,我們可以投資;第三,基于我們企業自身戰略和發展模式的設定而需要納入的一些領域,我們也是經過詳細論證后,適當的投資。
《中國商人》:有企業家將理想埋藏在心中,只用行為去實現理想,有企業家將理想公布于眾,讓公眾來監督自己去達成理想。這種“立志”現象本質在于企業家性情的不同,那么,您認為您是哪一類,您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馮世翔: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立志代表內心的一種追求,對待理想,我們不一定非要說出去。是高調地宣揚理想還是低調地實現理想,均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穩扎穩打的去做。高調的企業家也有一批是穩扎實打的,也有一批是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去干的。
在我看來,中國的企業家在這方面分三種:一種是邊干邊吆喝,比例均等;一種是只躬身踐行,很少吆喝;一種是吆喝的太多,而行為付出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屬于第二種情況。該低調的時候低調,不折騰、不盲從、不冒進、少吆喝,需要適度高調的時候,就從品牌經營的角度出發,遵循品牌締造和市場營銷的規律去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適度地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