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須風止
記者:每天都會想些亂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濟群:平常的人,確實會有很多念頭,很多妄想,這也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有關。我們每天要讀書,處理人際關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讓心平靜下來,首先要使它變得簡單一點。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生活及環境盡量簡單。那樣,對心的干擾能相應減少。
二、培養淡泊的心態。如果對很多東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較清凈。所有念頭都是因為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則,不論發生什么,都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
三、以佛法智慧指導我們的心。對每天經歷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觀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進一步帶動情緒,這樣就能保持無所得的心,空空蕩蕩,自由自在。
四、有一個修行法門。每天以一定時間誦經、念佛或禪修。
五、生活必須有規律。
若能做到這幾點,心自然能比較穩定,比較清凈。
信佛和個性解放矛盾嗎?
記者:從發展趨勢來看,人類社會是不斷追求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然而宗教是依賴權威和崇拜權威的,建立在信仰和敬畏的基礎上,“信”是第一位的,而且往往是無條件的“信”,這是不是會和追求個性解放的趨勢有矛盾?
濟群:一般宗教都講究權威,佛教中也有權威人物,那就是佛陀。但佛陀是民主的,他曾告誡他的弟子們:你們對我所說的教法可以斟酌,可以懷疑,你們要領會了再接受。基于這樣一個傳統,禪宗就提出了“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主張。佛法的基本理論是緣起,緣起揭示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賴著存在,沒有獨存的、唯一的主宰。從緣起的意義上,佛教又提出了眾生平等的理念,眾生和眾生是平等的,眾生和佛陀也是平等的。佛陀告誡他的弟子們,在修學上,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年佛陀要入滅的時候,有些人就在想,佛陀入滅后該由誰來領導僧團,由誰來代替佛陀的權威身份?可是,佛陀入滅之時,并沒有另立一個佛陀,而是要求弟子們以戒為師,以法為師。
所以,佛法在修行上,一方面重視自己的努力,一方面重視經教的修學,重視對法的掌握,而不是像其他宗教那樣,僅僅憑借對主的仰賴就能獲得救度。雖然佛教也重視善知識的重要性,但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是在于更好地掌握法,所以佛教中又有四依四不依的思想,要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而佛教的僧團更是一個民主、法治的團體,每個人都要依法生活,依戒生活,并沒有所謂的特權階層。
至于說到個性解放和人類對自由的追求,我覺得這一點和佛教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過去,人們往往把佛教當作是迷信,但我覺得佛教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什么是迷信呢?迷信是無知和執著的意思。通常,人們都是生活在無知和執著的狀態中,我們不僅容易對宗教產生盲目崇拜,事實上,對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都容易產生盲目的崇拜。有人會崇拜金錢,以為金錢萬能,這種人不是財迷嗎?有人會崇拜權力,以為有權就有一切,這種人不是權迷嗎?有人會崇拜歌星、球星,不管他們的人品如何,卻把他們當作心中的偶像,這種人不是星迷嗎?正是因為這種錯誤觀念和盲目崇拜,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許多煩惱和痛苦。因此,錯誤觀念就是煩惱產生的根源。學習佛法正是要把我們的心從困惑中解脫出來,一個人只有放棄所有的錯誤知見,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