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2000余家的沙縣小吃店,經營小吃的沙縣人有近一萬人。他們雖然遠離故土,常年在外奔波,卻依舊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因為這里有他們的“大家庭”——上海市福建商會沙縣小吃行業協會黨支部。近年來,在上海市福建商會支部積極引領下,闖上海、進高校、入世博……沙縣小吃一路高歌、碩果累累。
通過行規行約
規范小吃業主的行為準則
沙縣小吃1998年開始登陸上海灘,第一個搶灘上海的是沙縣瑯口鄉的鄧忪兒。他只身一人來上海,在浦東開了第一家沙縣小吃店,以物美價廉、快捷方便得到上海市民歡迎,生意日盛,店面從原來的十幾平方米擴展到100多平方米,底層店面、二樓加工,三樓住宿,每天營業額達1000元,現在一家親朋有十幾個人在上海搞小吃。
起初由于小吃經營業主的素質良莠不齊,在上海經營的小吃店仍然存在著素質低、品牌雜亂、衛生狀況不理想,無證、無照經營等現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治,勢必阻礙沙縣小吃在上海健康有序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2006年4月,上海市福建商會沙縣小吃行業協會在上海成立,協會通過與企業、政府、消費者進行溝通和協調,來維護小吃業主的權益。當年5月,沙縣在上海市成立福建商會沙縣小吃行業協會黨支部,制定了工作聯系制度、服務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組織修訂和完善了《上海沙縣小吃協會章程》,通過行規行約規范小吃業主的行為準則。同時向上海的沙縣小吃業主發放公開信、慰問信等方式,號召和促進從業人員遵紀守法、文明經商、規范經營,極力促進沙縣小吃業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形成了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有效機制。
組織小吃經營業主參加品嘗推介、商標品牌宣傳和行業評比、競賽等活動
上海市福建商會秘書長黃仁輝介紹,沙縣小吃行業協會黨支部隸屬沙縣高砂鎮黨委,共有黨員25名,預備黨員4名。自2006年成立以來,支部秉承為小吃業主服務的原則,積極帶領廣大小吃經營業主走出山門到上海闖市場,勤勞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上海市的沙縣小吃發展迅猛,營業額連年遞增。特別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之后,沙縣小吃在上海再創輝煌。 200多個國家參展,184天的會期,人流總量超過1.3億……上海世博會引爆的商機大到讓人無法想像。在上海福建商會的幫助下,來自中國小吃文化之鄉的沙縣小吃,作為福建風味美食的唯一代表進駐本屆世博會,與全國三十多家名店,同展風采。商會會員沙縣新食尚餐飲有限公司旗下的李記小吃作為此次沙縣小吃的代表亮相世博園中華美食街以來,天天人流如潮、座無虛席,每天營業額2萬多元,日接待食客1000余人,名列各省市33個小吃檔口銷售客份第一,為福建美食掙足了面子。
放眼沙縣小吃的長遠發展,上海福建商會黨支部充分利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各種平臺,擴大沙縣小吃在外影響,先后組織小吃經營業主到上海嘉定、浙江嘉興、江蘇昆山、泗陽等城市參加小吃品嘗推介、商標品牌宣傳和行業評比、競賽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商會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提升,進一步推動沙縣小吃業的發展。
組織成立餐飲管理公司
進軍特定市場
2007年,正值上海高校食堂改革,準備引進各地的一些風味小吃,以豐富大學生的餐桌。上海有高校64所,在校師生90多萬人,高校餐飲市場每年營業額在10個億以上,這個龐大的餐飲市場吸引了商會黨支部一班人的眼球。他們認為,“進入高校,標準高,要求嚴。對拓展沙縣小吃經營區域,以及標準化經營、提升沙縣小吃檔次和宣傳沙縣小吃,擴大影響將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于是,商會黨支部組織部分優秀小吃業主在上海成立“上海沙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把目標鎖定在進軍上海高校。通過與上海高?;锸硨I委員會多次接觸洽談,并幾次邀請他們到沙縣實地考察。最后,雙方簽訂了“上海高校引進沙縣小吃的合作意向書”,上海福建商會沙縣小吃協會會長羅維愛等6個優秀小吃業主的沙縣小吃店相繼在上海復旦、交大、財大等6所大學內開業,有力地推進沙縣小吃的標準化,提升了規模、檔次和水平。
以黨促會,以會促黨,
協會和黨建同步發展
支部還克服在上海點多面廣,聯系不便等困難,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每月組織一次學習日活動,組織黨員群眾介紹致富典型,開展沙縣小吃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經營,要求黨員經營業主率先響應縣爭創“中國小吃文化名城”、“中國小吃之鄉”的號召。樹立品牌觀念,自覺參加培訓上崗,帶動其他群眾,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機制,把黨建工作融入培訓、教育、經營的各個環節。走出了一條“以黨促會,以會促黨,協會和黨建同步發展”的雙贏之路。服務落實在民心上。
為解決部分小吃業主融資問題,支部積極爭取上海當地的金融和勞動部門的支持,為小吃業主解決創業和擴大經營的資金需求。2009年,上海沙縣小吃協會同上海郵政儲蓄銀行閘北支行和徐匯支行分別簽訂合作協議,為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極大提高了會員參會的積極性,也開創了銀企合作的新模式。據了解,黨支部成立以來,幫助小吃業主登記辦照260家,為430多名小吃業主解決了在經營中碰到的各種困難。
小吃店采取品牌聯合入會模式
有多少人知道,遍布上海街頭的重慶雞公煲其實是地道的“福建特產”。黃仁輝說:“沙縣小吃和重慶雞公煲,這兩家都是采取品牌聯合入會的模式。”作為單體的小吃店,必須符合招牌的統一、擺設的統一、經營模式的統一,甚至連口味也是高度的統一,以上條件都具備了方可聯合加入沙縣小吃協會。
黃仁輝介紹,“重慶雞公煲”品牌誕生在福建省莆田長臺鎮的渡里村,“雞公是當地人對公雞的叫法,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借用了公眾印象中重慶的‘辣味?!备=ㄈ俗錾忸^腦靈活可見一斑。如今,這個人口僅2000多人的小村莊,在上海從事重慶雞公煲等生意的就有1000多人。
近期,福建沙縣小吃將上市的消息成了熱門話題,黃仁輝表示:“上市是好事。一家最小規模的沙縣小吃,就夫妻檔那種,去掉房租,一年可以凈賺10萬—20萬元人民幣。在管理上,沙縣在全國各地都設有沙縣小吃辦,提供培訓,統一進貨、統一配料。上市對這個品牌來說并非遙不可及。沙縣小吃如果上市了那是開了一個好頭,我希望重慶雞公煲能盡快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