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
符合市場預期的經濟指標,表明今年中國的工作重心是穩中求進。
3月5號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12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7.5%,這也是2004年以來中國首次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8%以下。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將2012年的通脹目標設定在4%,與去年持平。這兩項主要經濟指標均符合市場預期,表明今年的工作重心是穩中求進。
以十一五時期(2006-2010)為例,十一五規劃的年經濟增長目標為7.5%,而政府每年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均為8%,但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11.2%。因此,年經濟增長目標通常被解讀為一個最低目標。以今年為例,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率會達到8-9%(摩根大通預期增長率為8.4%)。考慮到今年全球經濟放緩和十二五規劃列出的7%的經濟增長目標,今年GDP增長目標調至7.5%在市場的意料之中。這一目標下調的意義在于宣示了中國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決心以及對于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的認識。
其次,4%的通脹目標應該不難達到。導致去年通脹上升的食品價格已經趨穩,市場普遍預期今年的通脹率可以控制在4%以下。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花了大量的篇幅闡述了調節經濟結構的各種舉措,并特別指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今年工作的重點。具體而言,報告一方面強調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強調改善消費的條件,包括完善銷售網絡,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引導鼓勵綠色消費,維護消費者權益,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此外,在完善民生方面,報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今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這在中長期有助于降低高儲蓄率和鼓勵消費。
毋庸置疑,擴大消費需求是中國經濟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的關鍵。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消費占GDP的比重由1981年的67%下降到2010年的47%,而同期居民部門的消費占GDP的比重由52%下降到34%,均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即使考慮到統計方面的口徑(如購房通常屬于儲蓄而非消費)和誤差,消費占比下降的問題仍然非常嚴重。高儲蓄低消費的模式支持了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年的高增長,但也導致了經濟結構對于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基于當前全球經濟整體放緩和再平衡過程的持續,凈出口對中國經濟拉動的作用已經大大降低。而國內結構失衡的調整也意味著投資無法獨立撐起中國經濟的增長,因此實現消費的穩定增長對于中國中長期能否保持穩定增長至關重要。
應該要指出的是,擴大消費需求并不意味著投資的大幅放緩。恰恰相反,投資的穩定增長是今年乃至今后幾年中國保持穩定增長的不可或缺的一環。結構性調整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地方政府對于以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經驗甚豐,但在擴大消費方面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事實上,從政治周期對經濟的影響來看,地方政府在換屆年(2013年)往往存在明顯的投資沖動。從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看,中國在投資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潛力,包括中西部基礎設施的開發,城市軌道交通,水利設施,環境保護和民生方面的設施的投資需求依然很大。因此,結構調整并不簡單意味著降低投資在GDP中的比重,而更重要的是優化投資結構和提高投資效率。
房地產調控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也是今年政策的一大看點。政府工作報告在這方面的表述并無變化,仍然強調促進房價合理回歸和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這意味著調控政策的基調不會改變,作為政策導向標桿的限購令在今年很可能不會取消。在城市化進程和政策微調的背景下,樓市崩潰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在個別城市開始出現房價大幅下跌或開發商大面積陷入困境的情況,并且這一現象有進一步蔓延的跡象時,中央政府應該會對樓市調控政策作出實質性的調整。
作者系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