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芳 時超
摘要:最是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地方臺,做不好、或不去做對農廣播,實在有愧于廣播人的職業操守。思考對農廣播目前的痛,痛就痛在利益與責任的交錯糾葛,痛在與感情的折磨碰撞。而痛點就是改點,也是切入點。以黨的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以未來為重,對農廣播才會把準航向,科學前行。
關鍵詞:對農廣播 傳統優勢 新挑戰 責任與擔當
現時地方臺堅持做對農廣播的,恐怕已屈指可數。對農廣播作為地方臺的支柱節目和“三貼近”服務的主陣地,如何延續為“三農”服務的優良傳統,重新開辟出一片廣闊的天地,不能不引起廣播人深深的思考。
一、新農村建設強烈呼喚對農廣播
新農村建設無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愛民、為民、惠民的依托和重點,廣播應該特別傾斜和關照。在宣講解讀黨的好政策,為農民群眾提供各種信息和周到服務,為鄉村文明營造良好氛圍方面,對農廣播可以發揮它與其他媒體或載體相比所不能替代的優勢。雖然報紙、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都能涉足“三農”,提供服務,但它們的大眾性、靈活性和方便程度,并不優于廣播。而廣播的新聞節目、熱線節目、互動節目雖然也涉足“三農”,但它們的集中性、針對性和親切程度,也不能與專門的對農廣播相提并論。筆者下鄉采訪時,電臺的老聽眾就曾直言不諱地批評我們說:“你們的農民信箱、致富信息到哪里去了?俺們聽廣播聽慣了,俺們所需要的,你們都沒有了!”面對批評,我們真的是無言以對。有句話叫“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現在科學發展、科技進步了,廣播電視的傳輸手段更加先進,傳輸效果更加清晰,傳輸范圍不斷擴大,可喜愛廣播的農民兄弟抱著收音機卻聽不到他們喜愛的“對農節目”了,不能不說是個悲哀!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有個黨的政策義務宣講員叫李坤池,這位被稱為“農民活喇叭”的老黨員,多年來把黨的政策(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抄在小本子上,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發揮,編成順口溜、詩歌等實用宣講材料,向周圍群眾宣講,方法很“土”,但感情卻最真摯。2011年夏天,中央媒體和國內多家媒體集中宣傳報道了李坤池的事跡,報道主題就是:“新時期需要像李坤池這樣的黨的政策的宣講員,黨的好政策需要通過宣講深入人心。”一個普通農民,不為名利,不講報酬,對宣傳黨的政策能如此的熱情和執著,令參與采訪報道的編輯記者深感慚愧。捫心自問,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技術手段,為什么對農宣傳卻做不好?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和借口,但比比李坤池,我們究竟缺少點什么?
二、地方臺的對農廣播難在哪里
應當說,歷史上的地方廣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對農廣播起家和發展起來的。阜陽廣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縣廣播站起步,新聞節目和對農廣播是兩大支點。從廣播站到廣播電臺,對農節目的名稱雖然先后更換為《農村廣播》、《農民之友》、《農村大世界》、《潁淮天地》等,但整體節目構架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末。新世紀之初,在廣播贏得新機遇、可以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對農廣播卻停播了,而且至今沒有恢復。對農廣播難在哪里?分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廣播要發展,首先要有先進的傳輸設備和經費投入。錢是剛性的,國家支持有限,主要靠自己掙;其次是人員經費開支,文化體制改革后,在編人員減少,用人靠招聘,工資加社會保障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這些都給地方臺帶來沉重的壓力。就我們阜陽廣播來說,多年來一直在安徽省北部和沿淮同級地市臺中位于新聞宣傳和經營創收的前列,2007年投資100多萬元重建了新技術中心機房,使傳輸質量明顯改善。為了創收,采取了多種靈活策略,包括節目贊助、全員發動申報、創收指標與獎金福利掛鉤等,但對農廣播幾經嘗試增加創收都沒能成功。電臺新聞宣傳任務重,經營創收任務重,加上各種社會性、事務性工作的沖擊,對農廣播在幾度的節目改革和改版中終未能擺上位置。這種局面可以說是重視不夠,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奈,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矛盾導致一時拿不出較好的應對措施與兩全其美之策。
(2)節目格局的方向與傾向的矛盾。地方臺廣播節目的整體格局有了對農節目才合情合理、勻稱平衡,但現實往往出現節目策劃和節目傾向上的反差。具體到每一檔節目,要緊的、明顯的、好做的、立馬有經濟效益回報的往往是“近水樓臺”,而對農廣播這種費力費時又不討好的節目,往往被自覺不自覺地擱置在了一邊。阜陽廣播這些年的節目格局,從內容上說是新聞、熱線、法制、消費、文藝等占據主要地位和黃金時間段,從形式上說是直播、連線、互動貫穿全天節目之中。不少節目很受聽眾歡迎。像新聞廣播的《新聞早報》、交通廣播的《交通一小時》、經濟廣播的《916資訊快車》,都成了電臺的品牌節目并曾被評為省“十佳欄目”,廣播新聞、廣播專題和廣播節目也屢屢在省級、國家級節目評選中獲獎。可在新聞、交通、經濟三套廣播頻率每天總共50多個小時的節目構成中,在地方廣播蓬蓬勃勃的小小百花園里,明顯就少了一檔對農節目,對于阜陽市這個農業大市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憾。
(3)廣播人才需求與斷檔斷層的矛盾。事業發展靠人才,對農廣播更是如此。當下一個嚴竣的現實是,對農廣播的人才隊伍已出現明顯的斷檔斷層,優秀的廣播人才由于種種原因或去做新聞和專題節目,或去搞經營創收,少有和難有全身心做對農廣播的隊伍。加上現時的廣播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不少記者、主持人本來對農村工作就不熟悉,對農村報道、農村節目這些費力吃苦的差事樂得避而遠之,甚至有些人對農村節目表現出明顯的漠然、不屑一顧。阜陽廣播這些年雖然不斷培養造就一批批業務骨干和優秀人才,但隨著對新型媒體的人才輸出和人才流動,隨著廣播電視合并后優秀人才對電視的應急傾斜,廣播人才不斷缺失的矛盾更加突出。不熱心對農廣播,不了解對農廣播,我們或許不應加以批評和責備,但這一現象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卻絕不可以等閑視之。
三、關鍵是責任與擔當
對農廣播是一面鏡子,是一把尺子,它給媒體人的直面課題也是一個新的考驗。宣傳黨的政策、引導小康建設需要對農廣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綜合服務需要對農廣播,農民群眾要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更是迫切需要對農廣播,我們能無動于衷嗎?媒體越是發展進步,越是要給農村廣播留下一塊天地,媒體無論怎么創新也不能把對農廣播給“創”沒了。社會效益、長遠利益、農民群眾的利益,一切落腳在媒體的責任與擔當上。這是經濟轉型、體制改革新形勢下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媒體的生命力在哪里?在服務。媒體的根在哪里?在基層、在生活、在群眾。最是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地方臺,做不好、或不去做對農廣播,實在是有愧于我們的職業操守。對農廣播的思與痛,痛就痛在利益與責任的交錯糾葛,痛在利益與感情的折磨碰撞。痛點就是改點,就是拐點,就是切入點。以黨的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以未來為重,我們才能頭腦清醒,把準航向。
對農廣播是個帶有全國性、全局性的大問題,不少地方臺都在探索,并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新時期的對農廣播怎么做,怎么正確對待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值得廣電同行都來關注。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對農廣播人才的培養已是刻不容緩。因為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刻苦,需要真誠,更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感情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是個積累的過程。現在的對農廣播人才雖然出現斷檔斷層,但廣播人對農村節目、對“三農”的感情絕不可以斷裂。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劉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