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芳
摘要:本文闡述了短消息《首批83名中國公民從利比亞平安回到家鄉》的創作思考,從而提出短消息報道大主題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即要創新視角,以求異思維提煉重大主題;創新手法,刪繁就簡以精短取勝;巧用音響,“大飽耳福”凸顯廣播魅力。
關鍵詞:創優 視角創新 手法創新 巧用音響
在前不久的江蘇省廣播新聞獎評選中,筆者采寫的短消息《首批83名中國公民從利比亞平安回到家鄉》得到評委的高度肯定,榮獲一等獎。評委的意見是:該報道以獨特巧妙的視角、精短簡潔的篇章報道了引發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重大焦點主題。該報道在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后,迅速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轉播,新浪等多家門戶網站也紛紛轉載,同時還被多家中央媒體后續報道引用,在眾多同類報道中獨放異彩,彰顯出精短消息報道重大主題的獨特魅力。
回味這篇報道的采寫過程,筆者有以下思考。
一、創新視角,以求異思維提煉重大主題
2012年2月中旬,利比亞局勢突變,發生嚴重騷亂。一時間,如何保障在利外國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當時,中國有3萬5千多名公民在利比亞工作、生活,他們的安危不僅讓祖國人民時刻牽掛,也牽動著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神經。災難面前,中國首次動用海、陸、空全方位力量快速、高效撤僑,體現了“中國決心”、“中國力量”和“中國情懷”。2月24日,作為首批撤回國內的83名海門大眾建筑公司的工人先后抵達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并在上海浦東機場匯合,下午他們將乘坐大巴返回家鄉江蘇海門。得知這一消息,筆者作為駐地記者敏銳地預感到,這是一條重大新聞,雖然海門不是他們歷經艱險回到祖國的“第一落點”,但卻是江蘇的“第一落點”,同樣具有“爆炸性”。下午3點,筆者和一些媒體記者一起趕往海門做前期采訪。下午6點,在焦急的等待中,這些歷經生死的工人終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鄉,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數十家媒體記者和工人們的家屬、鄉親一擁而上,將他們團團圍住。
回想那個寒冷的傍晚,在海門大眾公司樓下,重逢場面令人至今難忘:喜極而泣的淚水、脫離險境的歡笑、久別重逢的擁抱、親人相見的激情、劫后余生的訴說、不絕于耳的問候……筆者的采訪機一直開著,忠實地記錄下這感人的一幕幕。但是,在自己被感動得喉頭哽咽的同時,一個聲音始終在理性地提醒筆者:親情感人,氛圍感人,但作為一個駐地記者,卻不能將視線僅僅停留在感情層面。如果只聚焦他們逃亡的艱辛歷程,搶抓他們與家人團聚時的感人鏡頭,大家就可能走到同一條路上去,將一條重大時政新聞演繹成一個感人的民生故事,這樣的立意明顯偏低,重大新聞主題也得不到體現,一條可遇不可求的好新聞也可能因此錯失。
“國家強大了,我們才可能在第一時間脫離險境。”紛亂的采訪現場,一位民工發自肺腑地感嘆,這點亮了筆者的思想火花,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詮釋這次新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有組織撤離海外公民行動背后彰顯重大主題——中國力量、中國影響和全力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負責任大國情懷,其與眾不同的新聞價值一下子凸顯出來。以微見著,小視角提煉大主題,這種求異思維,猶如靈感閃現,令筆者的思路豁然開朗。在接下來的采訪中,筆者有的放矢,采訪到大量使領館組織人員全力援救、海外華人熱情幫助、地方政府積極善后的素材,為集中表現主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創新手法,刪繁就簡以精短取勝
從海門現場采訪回來,已經是夜里9點多,雖然非常疲勞,但大腦卻始終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三個多小時的采訪、兩個多小時的錄音、工人們的訴說、生死逃亡的艱辛、相見時的激動場景,多個視角,海量信息,紛繁素材,競相在腦海里翻騰交織。
有了一個好的新聞素材,如何寫出一篇新聞佳作?從什么樣的角度入手,用哪一種體裁展現,以什么樣的方式創作,才能最好、最巧地報道這一重大主題?強烈的創優意識讓筆者陷入思考。十多家媒體聚焦、數十位記者現場采訪,注定這一新聞大戰已不可能成為獨家新聞,但同質題材如何寫出不同精彩?作為省臺記者必須有自己的作為,不僅要拎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重大主題紅線,還必須找到最恰當的表現手法。筆者腦海中涌現出很多想法,想過寫系列通訊報道,追溯工人駐地如何被毀、如何在當地華人幫助下出逃、在使領館人員幫助下過關、最后順利乘機回國與家人團聚;想到過采寫現場特寫,寒風中家人幾個小時的揪心等待、生死逃亡后親人的激情相擁以及地方政府的溫暖善后;也想到過寫專題報道,工人們在利比亞的生產生活、動亂后大家抱團互助、逃亡過程中的驚險歷程,等等。但這些設想迅速被一一否定,猶如一記重拳打在了一堆棉花上,所有這些表現方式都要有龐雜的素材堆砌,不僅顯得拖沓累贅,還會沖淡甚至淹沒主題,減少新聞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那么,如何才能通過精短的敘述闡釋鮮明的主題呢?
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創新選材角度,刪繁就簡,從最經典的材料中提煉最鮮明的主題。著名作家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體會中說:“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會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大段大段的救援錄音,一個個的溫暖故事,如何取舍?筆者聯想到花工剪枝,一棵樹苗要想長高長壯,凸顯主干的主體力量,就必須忍痛割愛,堅決剪去旁枝錯椏。圍繞已選定的重大主題這根紅線,筆者從一名工人一踏上家鄉土地脫口而出的“在最困難的時候啊,是祖國在第一時間伸出了援助之手”入題,又借另一名工人反復念叨的“國家強大了,我們才可能在第一時間脫離險境”收尾,這種看似不經意的異“口”同“聲”,反復渲染了主題、升華了主題,成為典型的骨干材料,其他材料即使“淚水”再多,與主題無關的堅決舍棄;即使再感人的場景,不能烘托主題的,堅決不用,真正達到集中體現主題的目的。
其次是創新表現手法,棄長取短,以最精短的形式表現最重大的主題。大主題是否一定要用大篇幅來表現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巡視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最常用、也最給力的形式大多是電訊式短消息,經過反復推敲,筆者最終選定以這一最簡短的形式報道這一世人共同關注的重大新聞。短些,再短些;精些,再精些,把短消息寫成精品,在深夜撰寫這篇報道時,筆者一直這樣反復提醒自己。經過反復推敲、比較,一大堆材料和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錄音被忍痛割愛,最終只選用了三個最典型、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凸顯主題的素材:回到家鄉時的激情宣泄、駐地被劫時的驚心回顧、祖國接力救援的高效與溫暖。在行文中字字推敲,多余的字一個不寫,多余的話一句不說,通篇稿件只有550字,可以說是字字珠璣。事實上,也正是選材精煉、形式精短,才使該報道從眾多同質報道中脫穎而出。
三、巧用音響,“大飽耳福”凸顯廣播魅力
廣播的特色是音響,廣播的魅力也在音響。這篇500多字的短消息,通篇以典型音響“說話”,既渲染了現場氛圍,又烘托了主題,既增強了可聽性,又凸顯了廣播魅力。解析這篇短消息,如果說主題是“靈魂”,那么,恰如其分的音響就是“骨架”和“血液”,它不僅支撐起整篇稿件的結構,又使報道血肉豐滿,可聽可感。
報道一開始,就聽到由遠而近的腳步聲、嘈雜聲、拉桿箱的拖拉聲,現場感十足,讓人如臨其境、如觀其景、如聞其聲。緊接著,是工人們洪亮而激動的喊叫聲:“回來了,回來了,我們回來了!”一下子讓聽眾感受到這些歷經劫難的工人如釋重負和滿心歡喜。這段音響可以說是筆者發出的獨家“聲音”。當時,面對一群媒體記者,剛剛踏上家鄉土地的工人們還顯得驚魂未定,不少人淚流滿面卻說不出話來,這對于以聲音為特色的廣播而言,無疑是一種冷場。如何讓當事人把壓抑在心中的激情釋放出來,從中捕捉典型音響效果?記者巧妙設問:“回來了激動吧?假如讓你們大喊一嗓子,你們會喊出什么?工人們再也忍不住了,異口同聲發出高喊:“回來了,回來了,我們回來了!”記者抓住機會,迅速用話筒錄下這精彩而感人的瞬間。
廣播用聲音“說話”,更要用富有表現力的聲音“說話”。在這篇短消息中,筆者大膽選用了四段這樣的典型音響,并以此謀篇布局,做到“發聲”有度,而又聲聲呼應。尤其是報道結尾一名工人的一句話,更是直接點明主題,而且主人公聲音洪亮、有力,透出隱隱的驕傲自豪:“我現在的心情無比激動。國家強大了,我們才在第一時間離開危險之地!”這樣的音響無論是內容還是效果,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典型音響的巧妙運用,不僅使表達重大主題的新聞不沉重滯澀,而且鮮活新穎,入耳入心,富有感染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電總臺廣播傳媒中心駐南通記者站)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