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梅淑娥 張超 趙新民
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城市化本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事實上,城鎮化本身也是民生在工程,但鑒于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再怎樣注重都不為過。大到國家綜合國力的整體提升和國民經濟所依仗的消費內在需求,中到方興未艾的房地產業和基建行業,小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城鎮化進程都能帶來諸多新鮮的活力,有著使中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的潛在推動力。
然而,城鎮化是一柄雙刃劍,過分利用其機遇而忽視其挑戰,就不能正確面對所伴生的問題。從1978年城鎮化率不到18%,到2011年城鎮化率首超50%,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堪稱世界翹楚。在取得城鎮化優異成績的同時,中央政府也不遺余力地解決與其伴生的相關問題和應對未知的復雜形勢。
在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未來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方向。報告中指出,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從各地實際出發,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和人口承載能力,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和與國土規模、資源分布、發展潛力相適應的人口布局。各類城市都要夯實經濟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管理服務,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報告》中,也提到了把更加注重將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的目標,包括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合理引導人口流向,讓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等廣泛關注的問題,皆以明文加以明確。
誠然,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著力解決農民工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入園上學、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得不面對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和難題,只有讓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等在城市化中易被忽略的群體得到良好的安置,城鎮化本身才能稱之為成功,農民成為城鎮居民后才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到2011年末,中國大陸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意味著我國成為30年來城鎮化率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們能否像城市人一樣生活,享受到城鎮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該如何看待中國城鎮化進程?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過去十年時間,我國城鎮化率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堪稱偉大的成就。城鎮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慶云委員認為,從社會發展來看,最大的內需在于城鎮化,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于城鎮化。而且,我國城鎮化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推進城鎮化必將有效拉動市場需求,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