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統計結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兒(即在1959年7月懷孕)中,每千名新生兒男孩占521名,而到了1965年10月,每千名新生兒中男孩數量降低到510名。之后在不到2年時間內男孩數量急劇增加到518名,然后增加緩慢,到1982年時達到520名。
在正常情況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于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時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僅人類如此,其他動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性別比例相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生物群體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實很不合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大部分動物都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雄性動物足以使無數的雌性動物懷孕,要滿足傳宗接代的需要,一個群體只要有少數幾個維性就綽綽有余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費資源。但是,為什么在絕大多數生物群體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會說,這正是因為動物后代的性別是沒法任意選擇的,而是隨機的。絕大多數動物的性別是由精子決定的,比如在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帶Y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雄性,帶X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雌性,由于Y精子和×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樣,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幾億個精子,樣品庫足夠大,平等競爭,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兩種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產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選擇地偏向于與某類精子結合,從而使雌雄的比例發生改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是要讓雌雄比例保持相同?這是進化出來的,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假定在一個生物群體中,雄性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1:4.1頭雄性平均與4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作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4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4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于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后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生物群體存在著等級,不同等級的交配機會不同,那么,后代性別比例也會發生變化。等級較高的,會生更多的兒子,因為它們的一個兒子可以跟許多雌性交配,傳播基因快;而等級低的,會生更多的女兒,生了兒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過對蘇格蘭紅鹿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預測。這種紅鹿實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則存在著等級制度。等級高的母鹿能夠搶到更多的食物,長得更強壯,它們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結果它們的后代也比平均水平強壯。如果母鹿能夠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級(比如,老是覺得肚子餓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著等級低),那么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于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
人類似乎也存在這種現象。1997年,英國科學家公布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老夫少妻的后代中兒子多于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后代則是女兒多于兒子。在英國,老夫少妻多發生于上層階級,而老妻少夫則多發生于社會的底層,因此這似乎表明人類后代性別的比例也存在貧富差異。
但是人類社會的等級并不像動物的等級那么明顯而絕對,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等級高意味著掌握的資源多,而等級低意味著掌握的資源少。所以我們也可把問題轉化成在資源多時多生男,資源少時多生女。資源最少的時候也就是經常處于饑餓狀態、營養不良的時候。據此我們可以預測,女人在長期饑餓時會傾向于多生女孩。大饑荒就是這樣一個自然實驗,而對它的研究結果也符合這一預測。實際上,饑餓的影響可能是很快速的。此前有研究表明,穆斯林婦女如果在齋月(該月內每日從黎明到日落禁食)期間懷孕,那么更有可能生女孩。
這些當然都是身體本能的反應,而不是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我們人類也是長期進化的產物,人類的許多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帶著自然選擇的烙印,雖然我們未必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