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肖
語文課程應有豐富語言的積累。許多學者都號召“誦讀國學經典,積淀文化底蘊”。在學校子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的“雙文”素養》的引領下,筆者領著本班學生加入了誦讀經典詩文的隊伍,初步摸索出了“五步讀經法”。
讀
學校每周都開設一節語文閱讀活動課,我們班把這一閱讀課專用于古詩文誦讀。我選用《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優秀詩文作為主教材,并根據內容進行歸類。如根據季節歸類,描寫春景的居多,就放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學習;送別詩也占了一定比例,把它們作為一組來學習;謎語詩饒有趣味,讓學生邊猜謎邊學,同時還選入少量古典格言警句供學生誦讀。
這里的“讀”是讓學生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根據拼音注意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不認識、難讀的字查字典,多讀幾遍,把詩句讀正確、讀通順。選定一首詩,只要覺得有價值,不管深不深、難不難、懂不懂,就開始讀!只讀原文即可,不必讀注解。
如果讀到不懂的文句先含糊過去,連續幾句都不懂也還是一一含糊過去,我們不必擔心學生讀不懂,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正確地放聲朗讀,當學生讀得文通字順時,老師的第一步要求也就達到了。
解
古人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是讀書的一種方法。但經典詩文畢竟離我們現代生活年代久遠,所以老師要作適度講解。有時要講解文中一些字的古代意義,如“一歲一枯榮”的“歲”就是“年”的意思,“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是“奔跑”的意思;有時對作品的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略作介紹;有時引導學生用讀詩文來回答問題的形式促理解,如問:誰乘舟將欲行,學生答:“李白乘舟將欲行”;老師問:問渠哪得清如許?學生答:“為有源頭活水來”。有時可以把古詩文的今譯義出示給學生,讓他們對照著讀一讀,以便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詩文的意境。
當然,講解也要適度,讓學生受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教育(指教師有意識地將模糊理論運用于教學,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在心領神會中提升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的活動)即可。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心領神會,便是模糊教學藝術的基礎。例如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句時,老師配樂朗讀后,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李白和汪倫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說讀了覺得很感動……可以說學生已基本心領神會了,教師無需做過多的解析。一句話,要重其讀而輕其解析,讓學生于其中感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妙。
誦
“誦”不僅是背誦,還要美讀吟誦。讓學生自誦自悟,美讀吟唱,是學古詩文根本之法。
1.背誦。這里我們引用于永正老師說的:“粗知大意,背下來再說。”讓學生背誦古詩文是教學的落腳點。
2.配樂朗誦。
3.吟唱古詩。大多數古詩歌本來是有樂曲,以供吟唱的,如《陽關三疊》;有的古詩后人給它譜了曲,如著名詞曲作家谷建芬老師就給《春曉》、《鋤禾》等古詩譜了曲,給小朋友們歌唱。我讓學生學唱《春曉》和《鋤禾》兩首詩,想不到學生非常喜歡唱。
抄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抄,看似最笨,成效卻最大。
1.循序漸進,抄讀結合。現在有些學生摘抄時往往是看一字抄一字,這是不正確的。抄詩詞或短文應該是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幾句,抄寫幾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至看一篇,抄一篇。抄好以后,整篇連起來大聲讀一遍。要先讀后抄,邊讀邊抄,抄完再讀。千萬不要抄完一扔了事。
2.抄經練字,一舉兩得。我讓學生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抄讀古詩文,自己也像批改書法作業那樣,圈圈點點,評評等級。學生在抄寫中手、眼、口、心并用,既強化了記憶,又練好了字,提高了語文素養。
3.有條件的,提倡用毛筆抄寫。毛筆書法也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可以怡情養性。用毛筆抄寫,讓學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怡情養性。
秀
當學生開始誦讀經典時,不要忘記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來“秀一秀”自己。
1.誦讀爭星。鼓勵孩子在課外誦讀古詩文,比一比,看看誰積累得多,教師再根據約定篇數授予金星級、銀星級和銅星級,根據用功程度授予勤奮星,根據進步大小授予進步星等。現在的孩子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渴望被人肯定。小朋友往往讀得越好越喜歡讀,老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讀得好的,固然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讀得差些的,只要有進步,就及時表揚,加以贊賞,讓他也有成就感。
2.家校共“秀”。鼓勵孩子把學會的古詩文讀給長輩、親戚聽,家長一定要配合好(老師必須先跟家長達成協議):不管孩子讀得怎樣都要給予一定的贊賞,以激勵孩子。若是家長和小孩一起學習古詩文,效果會更好。讓家長和孩子你教我一首,我教你一篇,互相考試比賽,一家人興致高昂,其樂融融,豈不美哉?當學校舉辦古詩文背誦等相關活動時,家長和小孩如能一同登臺演出,又是怎樣一種激勵啊!
(責編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