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達·貝克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催眠療法能夠積極有效地幫助治療多種病癥。
每次到醫院接受化療前,簡妮·賽弗都會進行自我催眠。她閉上眼睛,作深呼吸,“我對自己說,“這(指化療)能夠挽救我的生命。我不會抵制它,我會讓自己的身體盡量輕松地接受它。”賽弗說。
簡妮·賽弗是紐約的一名心理學家,她患上一種罕見的白血病。剛開始她對催眠療法持懷疑態度。但她漸漸發現,催眠確實能夠幫助她在接受各種手術前保持放松的心情。現在她將催眠療法用于治療她自己的病人。“它讓我感覺到自己是在積極地參與治療,而不是消極接受。”
研究者認為,催眠術的原理可能類似于安慰劑效應——心理預期對病人的感覺有很大影響。反過來,催眠術能夠幫助病人調整他們的心理預期,從而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
精神病專家、斯坦福大學健康與壓力中心主任大衛·斯比格研究催眠療法已有40年。他說:“我們教病人如何控制疼痛和焦慮。實際上,很多因素會影響病人對疼痛的感知。”
確實,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催眠療法能夠積極有效地幫助治療多種病癥。從幫助減輕偏頭痛,降低血壓,到控制哮喘發作,減少潮熱,減輕化療副作用等,催眠療法都顯示了它的作用。
瑞典研究者發現,以每星期接受一小時的催眠療法為一個療程,12個療程后,40%的病人的腸易激綜合征就能緩解,而且作用能夠持續7年之久。
催眠療法通常開始于醫生指導病人放松。通過緩慢的深呼吸,病人能夠集中注意力。在有些催眠療法的案例中,醫生會讓病人想象自己置身于沙灘或是其他令人喻悅的環境中,想象并感受所有的美景、動聽的聲音和其他各種美妙的感覺。一旦病人放松下來,醫生會給他們一些安慰的信息或是建議,類似
“你沒有吸煙的沖動”或是“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之類。理論上,即使病人的注意力又回到現實世界,信息還是會存在其大腦中。
雖然只是對大腦思維進行的催眠建議,但它對病人的身體的作用是可以實際觀測的。在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想象他們正在進食,結果發現他們的胃酸分泌物增加了70%。2000年,哈佛醫學院刊登于《柳葉刀》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在手術之前接受了15分鐘催眠治療的病人,不僅會減少對止痛藥的用量需求,他們的手術時間也會縮短。如此,平均每個病人能節省331美元的費用。
“催眠與人體生理機能之間有著強有力的聯系。隨著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聯系正變得越來越強大。”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綜合醫療中心主任譚雅·愛德華茲說道。
(編譯/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