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痕
4月,媒體陸續曝光了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原料系工業明膠。這為主要從事明膠系列產品、硬膠囊系列產品生產與銷售業務的青海明膠帶來了市場機會。
逐利
自三聚氰胺和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之后,國家對明膠行業進行了整治,基本杜絕以藍礬皮為原料的明膠在食品行業應用。但是,近兩年來明膠原料價格不斷攀升甚至短缺,同時伴有部分產品的監管真空,導致經過鉻鞣制的皮革生產的明膠死灰復燃并流入市場。
目前國內有一百多家明膠生產企業,獲得國家生產許可證的食用明膠企業有40多家,藥用明膠生產企業有20多家。2011年食用明膠產量將近6萬噸,工業明膠產量在4萬噸以上。
國內最大的明膠生產企業青海明膠的董秘華民表示,不同種類的明膠在售價上大約會存在2萬元的級差,工業明膠每噸大約1萬元,食用明膠則為3萬到5萬元,藥用明膠大約在4.5萬元以上。
食用明膠、藥用明膠的價格大約是工業明膠的2倍和3.5倍左右,將非法工業明膠用作飲食或醫療,供應商可以實現不低于生產食用明膠和工業明膠的盈利,而采購方獲得的凈利潤將放大2~3倍。巨大價差,讓明膠產業鏈上的不法企業得以逐利。
“毒膠囊”事件將修正藥業和通化金馬推向了風口浪尖。為了壓縮成本,兩公司就放棄了多年合作的老供應商青海明膠,轉而聯袂中小非法明膠廠。
據知情人士透露,之前修正藥業和通化金馬的供貨商是青海明諾膠囊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青海明膠的控股子公司,專業生產各種型號的藥用空心硬膠囊。“修正和通化將價格一壓再壓,最后明諾覺得實在做不下來了,就不做了。于是它們就從浙江那邊開低價的小作坊進貨。”
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案例:真正用明膠制作的空心硬膠囊,1萬粒的價格應該在100塊錢以上,通常是120元左右,而在浙江的非法供應商那里卻能打個對折。“正規供應商的原料比較貴,價格也相對高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沖到市場上,把正規供應商頂了。”廣東明洋負責人、青海明膠事業部總經理王洪敏抱怨道。
“為了1瓶藥(100粒裝)能省5~6毛錢成本,就把品牌和良心賣了,值得嘛?”知情人士表示不解。
炒作
然“毒膠囊”事件的曝光演繹了諸多上市公司的悲喜劇,有的公司慘受牽連,有的公司則是躺著也中彩。橫空出世的青海明膠就屬于后者。論基本面,青海明膠算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績差股。2011年年報大變臉,從預增3000%到最終大幅虧損,著實調戲了市場一把。2012年一季報同樣讓人失望,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7482.45萬元,同比下降61.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61.02萬元。
而毒膠囊事件爆發后,以生產正規藥用明膠為主營品種的青海明膠受到資金的追捧,其連續的5個一字漲停引來了公眾輿論的圍觀。同時,伴隨著慘受毒膠囊牽連公司股價下跌的反襯,青海明膠的強勢更顯鶴立雞群。
4月23日,在青海明膠收出第五個漲停板之際,來自21世紀網的報道《青海明膠被曝廢品站收購骨頭污染嚴重屢遭投訴》使得青海明膠的“正派”形象霎時間灰飛煙滅,據報道稱青海明膠廠所用原料動物骨頭很多是從廢品站收購的,同時青海明膠是當地污染大戶屢遭居民投訴。該報道的出現使得青海明膠的輿情熱度再一次升溫,但是此次公眾輿論的焦點卻是與此前大大相反,一時間媒體和投資者的質疑聲層出不窮。隨即,青海明膠發布公告稱公司因媒體刊登相關報道24日起停牌。
4月25日晚間,青海明膠發布澄清公告否認公司從廢品站收購骨頭以及污染久拖不決的新聞報道,并于4月26日復牌交易。但是媒體和投資者似乎對此并不買賬,4月26日,有關青海明膠產品來源的文章《4份承諾書和1份澄清公告青海明膠如此誠信?》和《青海明膠否認負面質疑原料渠道價格迷霧猶存》受到廣泛關注,同時26日青海明膠股價高開低走收出大陰線似乎也間接印證了公司存在諸多問題。
5月2日開市起就臨時停牌,因青海明膠股份有限公司發生對股價可能產生較大影響、沒有公開披露的重大事項。
5月3日,青海明膠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控股子公司河南金箭明膠被卷入股東金箭實業的膠囊含鉻事件,導致金箭明膠的部分資產也被查封。股票復牌。
盡管青海明膠在公告中聲稱,涉鉻產品并非為金箭明膠生產,但子公司制膠車間被查封,顯然在短期內將嚴重影響公司產能,同時也令市場信心大失。青海明膠最終仍然難逃“含鉻風波”的影響,為A股市場上的一輪“明膠概念股”炒作正式畫上了句號。
問題
膠囊體現的是制藥工藝問題,牽扯到工藝,就會關聯到成本,就會牽扯到利益鏈。對于這種利益鏈,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唯低價是取”的基本藥物招標模式。他們認為,如果一味降低基本藥物采購的招標價格,會推動一些藥企為降低成本而出現原輔料采購不正規的現象,導致質量不達標。
國藥控股高級行業研究員干榮富對這種招標模式感同身受。他認為,若“唯低價是取”的招標模式不改,藥品安全問題仍會出現。基藥招投標過程中出現的藥品價格虛低比藥品價格虛高更可怕,“藥價虛高要錢,藥價虛低卻要命。”
然而“唯低價是取”的招標模式并未見緩和之勢。近日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3月19日青海省非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擬中標結果顯示,10336個入圍品規的入圍價比政府定價及企業自主定價平均降低39.98%。不過,在負面影響疊加出現的背景下,國泰君安研究報告則認為,藥品招標政策或將轉向。
一醫藥行業研究員表示,藥用輔料行業小、散、亂的格局也急需改變。目前醫藥輔料和包材領域有超過1500家企業,裝備、技術及治理水平較低,影響著藥用輔料標準的統一和工藝的提升。行業優勝劣汰和招標政策轉向,將成為影響醫藥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
此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兩會期間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今年將著力推進基本藥物質量指標評價體系,并在招標工作中踐行,逐步解決基本藥物招標工作中存在的“唯低價是取”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