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民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是先有蟲而后有人。也許正因此,“蟲”這個世界上數量最龐大的動物群體無處不與人們爭利,于是就有了連綿不斷的人蟲大戰
大約3.5億年前,昆蟲的老祖宗們就已追隨登陸先鋒蕨類植物爬上了陸地,開始了占領整個地球的宏偉征程。
一
經過幾億年前赴后繼的努力,其種類竟然進化出了150多萬種。在北極寒冷的冰山上,在赤道炎熱的小島上,在高聳入云的山頂上,在深不見底的海洋中,在地下數千米的巖石縫里,在海拔數萬米的稀薄空氣中,還有在你家床底下、衣柜內、米袋里、餐桌上到處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在地球上幾乎已無處不在,并且還在繼續蔓延、擴散。也許它們認為這顆藍色的星球本是它們首次發現,理應完全屬于它們所有。
大約在300萬年前,人類闖進這個世界,睜開朦朧的睡眼,發現這兒藍藍的天、白白的云,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也驀然喜歡上了它??墒?,摘點水果充饑卻發現一些小肉蟲已捷足先登,把果肉掏空了;捧些河水解渴卻看見許多小蟲子正在水中似無忌殫地嬉戲,把清澈的河水污染了;找個地方躺一會兒,也召來許多蟲子搗亂,攪的人不得安寧;自己開荒種點糧食,昆蟲也來搶奪;蓋間小木屋棲身,昆蟲又來破壞,把好好的房子蛀得千瘡百孔;稍不留神,自身也成了蚊子類“吸血鬼”的獵物。
是可忍,孰不可忍?小小昆蟲膽敢向充滿無窮智慧的人類挑釁!自此,被激怒的人類開始了與可惡昆蟲的漫長較量。
說不清什么時候人類把侵害人類利益的昆蟲稱作“害蟲”的。早先,人類對昆蟲似乎毫無辦法,任其肆虐。尤其在農作物中,昆蟲們都有自己的藏身絕技,平時很難被發現;而當見到它們時,卻又如同突然降臨的“神蟲”,鋪天蓋地而來,讓人措手不及,只能任其為害后收獲殘羹冷炙。在那段時期,人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每年期盼的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做的只是祈求“神靈”保佑。
二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開始醒悟了,自己辛勤播種的稻谷,為什么要讓昆蟲分吃?自己辛苦建造的居所,為什么要讓昆蟲分享?豺狼虎豹這些兇猛的野獸,我們都能打死,還怕這些小小的昆蟲嗎?我們應該、也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勞動成果——就這樣人類赤膊上陣了。
當面對面、一對一地搏斗時,人是絕對的勝利者。雖然昆蟲們把幾丁質的骨骼長到外面,充當鎧甲。但對人類來說,那點硬度太微不足道了。用手一捏或用腳輕輕一踩,昆蟲立刻命喪黃泉,沒有任何的抵抗力。就這點能耐,也敢與人類爭高低,太不自量力了!地球是人類的,智能的人類才是地球萬物真正的主宰,昆蟲要么順從人類的意愿,忠心耿耿地為人類謀福利;要么靠邊站。倘若膽敢搗亂,就地處決,決不姑息!
一只又一只的昆蟲被踩死,人類非常解氣,得意的笑容常常堆在臉上、掛在眉梢。這就是最早的害蟲防治技術——人工捉蟲。別小看這一技術,它標志著人類正式向昆蟲宣戰,赤手空拳地拉開了人蟲之戰的序幕。直到今天,我國許多地方還把這一古老的治蟲技術當作一項時常運用的有效措施,作為防治害蟲的最后一道屏障。
人類與昆蟲的恩恩怨怨,說來也是情中之事。人類以老大自居,想讓世界萬物都聽從調遣,為己服務;而昆蟲是動物界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類群,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它們就已在這世上生存了數億年,當然不愿輕易退出這個舞臺。說不定,它們還在惦記著人類不過像當年不可一世的恐龍一樣,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匆匆過客,它們才是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完全沒有必要向人類屈服。矛盾激化的結果是雙方為爭奪食物和資源而進行無休止的爭斗。
三
一對一,昆蟲肯定吃虧,因為與人類相比,它們的體型實在太小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這就像博擊運動中,輕量級運動員怎能與重量級選手比高低,更何況一只昆蟲的重量尚不及人類體重的萬分之一!
然而,昆蟲繁殖快,數量大,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一只昆蟲死去了,它的兄弟姐妹們還會毫不畏懼地繼續跟人類周旋。以犧牲個體來換取群體的利益是昆蟲世界中的一條重要的生存之道!
我們經常從小說中看到這樣的描述:熱帶森林中,一群螞蟻自遠方爬來,沿途未及逃走的動物頃刻間被螞蟻食盡,只剩一堆白骨,遇到小河擋路時,聰明的螞蟻會結成圓球向河對岸滾去,等沖到對岸時,外層的螞蟻早已被河水淹死了,可是它們的死換來了內層同伴們的生存,那些活著的螞蟻拋下同伴的尸體,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向前趕路,頑強地爬向它們預定的目的地。如果你留意,你身邊也常常發生這樣的動人故事。想想你熟悉的蜜蜂,當蜂房受到威脅時,小蜜蜂們會毫不猶豫地向入侵者攻擊,射出罄盡畢生心血的螯刺。你也許還不知道,那螯刺是蜜蜂的生命,沒有了螯刺的蜜蜂是不允許再回蜂房的,而擺在離群蜜蜂面前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死亡!換句話說,蜜蜂蟄人是一種自殺性的攻擊,是在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同伴的安全!
四
俗話說,好漢難敵四手,猛虎害怕群狼。一個人無論多么強大,卻只長有兩只手,累死累活一天也不過捏死幾百只昆蟲。這對成千上萬的昆蟲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更何況,正面打不過人類的昆蟲,屢次受挫后與人類展開了捉迷藏式的游擊戰。
人類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它們有的反其道而行之,夜間活動、白天休息。比如有一種叫“地老虎”的害蟲,白天卷著身子躲在地下睡大覺,傍晚人們休息時才探頭探腦地從地下鉆出來,爬到幼小的作物旁,張開貪婪的小嘴,將作物攔腰咬斷,吃幾口后拋到一邊,再去啃下一株。也許它是像小老鼠那樣為了磨磨牙,也許它是想學習樵夫多砍點柴,但卻沒學會如何把柴弄回家??傊?,一夜過后,田間作物橫七豎八,一片狼藉。而它呢,早忘了一分鐘前干過的事情,又鉆到土下安然睡覺去了。人們對其恨之入骨,但苦于見不其蹤影,縱有渾身的力氣卻派不上用場。
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會使用和創造工具作為人體自身的延伸。在漫長的實踐中,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殺蟲技術,有與田間管理措施相結合的農業防治技術,借助自然界外援的生物防治技術,利用昆蟲生物學特性的誘殺技術,以及隨現代科技發展不斷產生的化學農藥、激素合成、作物育種、遺傳不育、基因工程等現代防蟲新技術等。在防治策略上,也先后經歷了自然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綜合防治、生態防治等幾個階段的發展。
借助這些技術和策略,人類曾在人蟲大戰中取得過哪些輝煌戰績?且聽下期道來。(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博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
鏈接
幾丁質
又名甲殼素、甲殼質,其有效成分是幾丁聚糖(殼聚糖)。在自然界中,幾丁質存在于低等植物菌類、藻類的細胞,節肢動物蝦、蟹、昆蟲的外殼,高等植物的細胞壁等,是除纖維素以外的又一重要多糖。因幾丁質的化學結構和植物纖維素非常相似,故幾丁質又稱做動物性纖維。節肢動物的外殼中有35%的蛋白質、30%的鈣和無機鹽、35%甲殼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