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就“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此前,人民日報一篇《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文章,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關注。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在改革的決心上再一次得以確立,并且面向公眾,接受質疑,謀求發展,規避危機,使改革邁向新臺階。
在記者招待會上,俄羅斯阿爾法電視臺記者首先便就這篇文章發問:“《寧要微詞不要危機》是否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后工作的重要考量?”
發改委主任張平首先評價了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本身:“應該說中國這30多年走過了一條改革開放之路,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樣一個前進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當然改革還要繼續深化。所以我們在確定到2020年發展目標時,這里面也包含了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改革是我們能夠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也是我們今后一個歷史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或者說是一個重要目標。”
無論是既有成績的取得,還是未來的任務與目標,皆系改革二字。張平介紹,具體而言,我國在國有經濟領域,實行了大企業改制重組,對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實行兼并重組。
中央企業過去有190多家,到去年底只有117家,而且有60%已經實現了公司制或者股份制改造。有一批企業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包括主營業務在內,包括母公司在內,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再比如我們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在毫不動搖地支持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我們在財稅領域、金融領域,特別是最近這三年我們實行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應該說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對于改革開放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張平認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當然,也要借鑒世界文明的成果,學習其他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但是我們只能走自己的路。
“因此,我們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要繼續進行探索、繼續進行實踐,但是改革的方向是絕不會動搖的。”張平表示,改革仍然是我們前進、我們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也是我們的任務、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目標。
“包括今年在內的以后一段時間,改革還會大踏步地向前推進。”張平提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改革所提出得六個方面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財稅金融領域的改革,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包括農村的改革,還包括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這些方面的改革。張平認為,在改革的問題上,中國會毫不動搖。
對于公私經濟,對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玻璃門”現象,張平也發表了看法。“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發展民營經濟,這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對于引導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應該說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所以2005年出了一個36條,到2010年又出了一個36條,這兩個36條都是引導和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2010年的36條應該說針對性更強,它針對的就是市場準入問題,也就是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法律允許的行業和領域。”張平說。
“現在全國從所有制結構來說,民營經濟已經占大半壁江山。去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23.8%,但是民間資本增長了34%。2010年的新36條出臺以后,17個省份出臺了貫徹36條的具體措施,很多部門也出臺了貫徹36條的實施細則,所以在引導鼓勵民間資本發展上我們有了很大進步。”張平介紹36條出臺以后民營經濟所取得的成績時說。
“毋庸諱言,我們還有很多做得不夠的地方,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行業、領域,還存在著‘玻璃門、‘彈簧門現象,看得見進不去,或者進去一半又被彈回來了,這樣的現象時有發生。”張平表示,民營經濟具有強大的活力,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基本經濟制度,要繼續鼓勵引導民間投資、民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