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村以及農民的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水平相比、與城鎮居民的總體生活水平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與農村自身生產力發展水平偏低、農民生活及消費意識相對落后等因素相關外,政府前些年關注不夠、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
以與平安幸福指數關聯度最高的“社會保障”問題來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大約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一是80年代中期開始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農村救災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其他社會保障試驗;二是本世紀初以來開始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式推進:(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試行,(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進,(三)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四)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完善,(五)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及實施,(六)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險試點。總之,兩個階段跨越了三十年。必須承認,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我國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展不慢,一個以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大制度為支撐、輔之以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或政策措施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加速形成。但同時也必須承認,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不相適應、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相適應、與政府財政支出中應當投入的比例要求不相適應。一句話,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適應!
現在,我們可以樂觀地預期,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第三個重要階段即將到來。這個階段的目標應當是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不僅實現全覆蓋,而且實現均等化!
5月2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會議指出,“十一五”時期是建國以來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發展最快的時期,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保障水平較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針對目前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發展很不平衡,農村地區明顯滯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較窄”的問題,會議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持可持續性”為重點,“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發展,更加注重優質高效服務,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可見,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討論通過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注意到了本文討論的話題,而且重要的是,對問題分析及把握非常準確,提出的解決方案針對性和時效性都非常到位。
那么,還是讓我們看看在“涉農”的社會保障方面具體是怎么要求的吧。
在會議確定的今后六大任務中,“制度建設”涉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社會救助、家庭養老支持政策等涉及全體居民(包括農民);“加快城鄉社會保障統籌”涉及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和經營管理資源整合,以及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涉及包括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政策完善;“逐步提高保障標準,縮小城鄉、區域、群體之間差距”涉及城鄉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新農合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提高財政補助標準,且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持比例均達75%左右;至于“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以及“加強社會保障管理與監督”則是總體和普遍要求,當然涉及廣大農民。
結論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廣大農民正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所有民生問題,“農村”和“農民”都是話題的主角。“沒有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幸福就沒有全民幸福”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