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剛

電影記錄時代,一部部經典影片是民俗風情的畫卷,是人文精神的凝聚,經過時間的沉淀,我們發現那些老膠片中閃現的中國鄉村依然那么親切。
露天電影與純真年代
中國鄉村的電影記憶,應該從露天電影開始。最早出現在露天銀幕中的是建國初期拍攝的一批經典影片,當時對新生活充滿樂觀和向往的人們,具有一股抑制不住的火熱激情,《蘆笙戀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紅日》等,在革命的主題中,穿插著浪漫的愛情故事,其中的插曲如《九九艷陽天》、《人說山西好風光》、《誰不說我家鄉好》等膾炙人口,至今還回蕩在耳畔。另外,一些充滿濃郁鄉村特色的歌劇電影,如《劉三姐》、《洪湖赤衛隊》、《阿詩瑪》,還有一些戲曲片如越劇《梁?!贰ⅰ都t樓夢》、《追魚》,豫劇《花木蘭》,評劇《劉巧兒》,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等,都是令人難忘的經典影片,直到現在還擁有不少“粉絲”。
文革時期樣板戲充斥銀幕,《沙家浜》中阿慶嫂與刁德一的“智斗”,《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孤身入虎穴,沉著應對座山雕,都是繞不過去的經典片段。因為電影,沙家浜和夾皮溝成了旅游勝地。
在當年的露天電影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南征北戰》、《地道戰》和《地雷戰》,每次看到《地雷戰》中日軍徒手挖地雷,雙手沾滿臭糞,或是《地道戰》中日軍首領屁股中槍一段,全場都會爆發出陣陣笑聲。另外還有《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雞毛信》等影片,里面的經典臺詞直至今天仍在廣泛流傳,比如“高,實在是高!”“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土地、人性和尊嚴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深愛土地,并且將生命融入土地,因為他們的希望、歡樂、痛苦和尊嚴都深埋于土地。
在陳凱歌的開山之作《黃土地》里,蒼涼的民歌曾經留住公家人顧青的腳步,翠巧脈脈含情送他走過道道山梁,同時表達了她去山外生活的愿望,但最終她還是走不出這塊黃土地。在吳天明導演的《老井》里,缺水的太行山老井村,祖祖輩輩打井,卻無一眼井出水。村里人把所有的家底都捐獻出來支援打井,井終于打成了,村民們集資刻了一塊石碑,刻上了老井村幾百年來為打井而死去的一長串祖輩的名字,要讓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千古流芳。
張藝謀的《紅高粱》充滿著血性的光澤,片中的人物剃著難看的頭,穿著礙眼的大襠褲,當眾解開褲子捉虱子,對著酒缸撒尿,還把人家用一頭騾子換來的女人往高粱地里拖……外表看這些人物愚昧落后,但是他們個個活得酣暢痛快,無論是伙計、轎夫還是土匪,甚至婦女、孩子,都是敢愛敢恨的,生活張力及生活態度,自由并狂野,無拘無束。
《秋菊打官司》一直被認為是張藝謀導演水準最高的影片之一,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窺視出農村女性法制觀念的覺醒。中國西北小山村,秋菊的丈夫與村長發生了爭執,被村長踢中要害。秋菊懷著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不肯認錯。秋菊又到鄉政府告狀,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村長把錢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沒有撿錢,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狀路途。這些影片都努力超越對個體農民的關照,而是站在歷史的高度,穿越農民的個體命運沉浮,感悟民族精神、歷史脈動與人性光輝。
迷茫的愛情
在傳統鄉村,絕大多數人擁有婚姻,但并不是很多人擁有愛情。《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里,19歲的存妮與小豹子在嬉鬧中產生了愛情,但是被人“捉奸”,存妮自殺,小豹子被捕入獄。存妮的妹妹荒妹,因為姐姐的遭遇而心灰意冷,將所有男人都關在心扉之外,但在遇到昔日玩伴、復員軍人許榮樹后,愛情開始萌發,盡管由于世俗的壓力,荒妹勇敢爭取后依然與心上人分道揚鑣。
1992年,謝飛導演的《香魂女》中的香嫂,曾經是童養媳,改革開放后,她靠開辦鈞窯,成為村里的富戶,但丈夫好賭,孩子癡呆,曾經的有情人近在咫尺,卻難成眷屬。她為了給弱智的兒子娶媳婦,拆散了環環這一對戀人。香嫂與情人相會時,眼看要被人發現,幸好環環援手相救。香嫂讓環環出走,但兒子卻嚎啕大哭,香嫂不知何去何從,陷入迷茫之中。
電影《暖》改編自莫言的小說《白狗秋千架》,井河與暖是兒時伙伴,井河一直暗戀著暖。村里來了縣城的京劇演出團,暖傾心于英俊的小武生,并將全部夢想寄托在小武生空口描繪的未來里。小武生離開后無聲無息,在一次蕩秋千時,暖意外摔斷了腿。井河舊情不改,答應念完大學后回來娶她,但整整十年杳無音訓,暖最終嫁給了啞巴。秋千脫落,人四散。
人情中的家長里短
瑣碎的生活往往能在屏幕上展示中國民眾的生活特點。
1981年,上影攝制的《喜盈門》中,趙煥章導演把鏡頭對準北方鄉村,陳家老二婚禮之后,大嫂強英因家庭瑣事,與小姑子婆婆鬧起矛盾,先是分家析產,讓婆婆公公分開在兄弟家過,然后千方百計讓小姑子遠嫁。還是賢惠的弟媳挑起家庭重擔,感化了大嫂,四世同堂,喜氣盈門。
《過年》中趙麗蓉扮演相夫教子圍著鍋臺轉了一輩子的母親。春節到來之際,五個兒子回家了,打著各自的小算盤,或緩和與長輩之間的緊張關系,或借故敲詐老人的錢財,或要求得到訂婚的聘金,無奈之下,“趙麗蓉”和老伴坐著板車,離開了操勞多年的家。
《二嫫》反映了物質化下的農村人際關系變遷。二嫫毫不文弱,她和鄰居斗嘴,打架,甚至殘忍地毒死鄰居的豬,以示報復。 就是這樣一位二嫫,為了掌握新時代文明的象征,為了兒子,發誓要攢錢買一臺彩色電視機,一臺“縣長都買不起”的電視機。
由宋春麗主演的電影《九香》描述了一個普通婦女含辛茹苦撫養幾個孩子長大成人的故事,為了孩子,九香歷經坎坷,忍辱負重,并且犧牲了自己的愛情,但逐漸長大的孩子們卻從不知關心母親的內心世界,結尾,患了絕癥的九香走上了歸鄉的路。
為理想而堅守
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始終處于一種令人尷尬的位置。盡管如此,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依然是永恒的主題。
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根據阿成的小說改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在鄉村中學當教師的知青,一改過去讓學生抄批判稿的教學方式,教孩子們抄字典,讓他們寫出言之有物的作文,但是因為有悖于特殊時代的現實情景,“孩子王”最后還是離開了學校。
而在另一個情景下,電影《鳳凰琴》由于成功刻劃了一群鮮活的民辦教師形象,從而掀起一陣下鄉支教的熱潮。
張藝謀的《一個也不能少》,13歲的魏敏芝當上了代課老師,因為學生輟學流失,魏敏芝只好一個一個地去城里尋找,最終兌現了“一個也不能少”的諾言。
袁泉和倪萍主演的《美麗的大腳》,在劇中,鄉村教師張美麗盡管將“千里迢迢”念成“千里昭昭”,并且唱歌跑調,但是她的質樸和真誠還是感動了支教的北京女孩夏雨,為了籌款,張美麗帶孩子們去北京,在大款前面大口喝酒,最后在路口與火車相撞,影片結尾,孩子們唱著童謠為其送行。
溫暖回歸
新世紀以后的中國鄉村電影似乎處于迷茫之中,但仔細品評,仍有可圈可點之處,部分影片彰顯博愛與寬容,是一種溫暖的回歸,為人們構建超越現實的理想家園。
《天下無賊》讓北漂農民王寶強找到了用武之地,他扮演的傻根,是一個在高原上賺了一筆錢準備回家蓋房、一個不相信天下有賊的農民。
在賈樟柯的電影《三峽好人》中,山西的一個普通煤礦工人,16年前買回了一個四川媳婦,媳婦剛懷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后,煤礦工人去三峽地區尋找他的女兒,幾次三番折騰之后,他終于見到了前妻。不是因為愛情,不是因為回報,就因為16年前曾經的露水夫妻,和一點點親情,于是選擇了責任。
《落葉歸根》講述的是一個生活中很少發生的公路奇遇,所有生活中的殘忍,都被電影以一種集束式的溫情給化解了。在影片中,那些看上去很正常、很光鮮的人,其實都不如那些低層的人來得善良與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