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能自由選擇職業的現代社會,你應該花些時間思考自己喜歡和能做什么。人生的意義和世界觀,往往是工作賦予的。在現代社會中,為了生存,我們無法擺脫工作,然而,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更精彩、多樣。
如果有人問一個美國人:“你是做什么的?”對方很可能不知如何回答,或者由于說來話長干脆說“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如果美國人問你做什么,你回答“編輯”或“美編”,對方很可能也會再問:“除了這個還做什么呢?”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不止做一份職務。
唐納德·諾曼,以設計界的天才級教授知名。20世紀50年代末,他在學術上是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的博士,不過后來卻研究起心理學和意識學,他在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系任教時,將人的認知因素與設計領域相結合,成為了美國認知科學學會的奠基人。1935年出生的諾曼,今年已經77歲了,但是他2010年才從美國西北大學離職。退休前,諾曼不僅指導著設計學和計算機學研究生,還在他自創的咨詢公司為商業界提供相關服務。就這么個大忙人,還不時在網上露露臉,給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新書。
美國人不太知道“臨時工”為何物。在他們,工作就是工作,工作的好與不好,取決于自身的興趣以及職位性質,而不是合同期的長短。美國有較為完備的社保體系,所以人們并不懼怕經常換工作,工作是個人生活的選擇。
而那些身兼數職的美國人,由于經常“換腦筋”,更讓他們學習到了不少處理復雜問題的經驗。哈佛醫學院有一位教授便用了很多人物身兼數職的例子,寫了一本關于如何處理復雜問題的書。作者本人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也是波士頓醫院的醫生,而且還經常給《紐約客》寫稿。
一提到“兼職”,容易讓人感覺只是為了賺錢,但美國人尋求兼職,并非迫于無奈。實際上,不少美國人過日子的常態便是身兼數職,這或許與他們所崇尚的“邊工作邊玩耍”的人生觀念有關,這種觀念讓他們游離于輕松玩樂與正經八百之間,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一句廣東俗語形容就是 “有風駛到盡”(有機會時把握好)。
不少人喜歡終生窩在一個地方干一份職業,這或許是敬業的表現,本身并無可厚非。但大多數美國人更多地認為,如果一個人終生只涉足專業那么一畝三分地,那可真是一件非常無聊甚至恐怖的事情。對于美國人如何既身兼數職又享受身兼數職的秘訣,美國信貸咨詢基金會的發言人坎寧安說:“關鍵在于發現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點所在。”
其實,工作領域的行業就像地球上的國界一樣,都是人為分割出來的。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思維的解放,行業之間的界限,或許只會像越來越趨向經濟共同體的世界一樣,越來越模糊。在古代,做什么工作幾乎是天生命定;但在能自由選擇職業的現代社會,你應該花些時間思考自己喜歡和能做什么。人生的意義和世界觀,往往是工作賦予的。在現代社會中,為了生存,我們無法擺脫工作,然而,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更精彩、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