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憲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而提起他的俄文名字博古,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博古,是一位戴一副深度眼鏡的高個儒雅男子。如今,這位中共中央前總負責人,在中共黨史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對他的介紹不過數百字,給人的印象始終有些模糊不清,卻又無法繞過。
他24歲被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總負責人的位置;28歲交出領導大權;39歲因飛機失事英年早逝。博古的身影永遠留在了1946年。
博古有三女三兒,前五個孩子是博古與前妻劉群先所生,酷似父親的秦鐵是博古與第二位夫人張越霞所生。
歷史給父親安排了一個犯錯誤的角色
父親1907年6月24日生,1925年9月,18歲于蘇州工專畢業的父親被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錄取,瞿秋白與惲代英等老師親自給他們講授馬列主義理論課。在他們的教育和影響下,不久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由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推薦,經過中國共產黨批準,父親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留學蘇聯時,按照當時蘇聯當局的要求父親取俄文名字BORYHOB,中文音譯“博古諾夫”,后來父親就用“博古”作為筆名。1930年父親回國。1931年3月團中央書記溫裕成由于貪污被撤職,4月父親任團中央書記。9月,因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顧順章被捕叛變,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他是政治局常委總負責人。
父親的“左傾”錯誤的確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研究中共黨史,不能不注意到“共產國際”。可以說,成也“國際”,敗也“國際”——一方面,共產國際培養中共人才,給革命者信心,讓大家相信,工農兵組成的“蘇維埃”在俄國已是不爭的現實;另一方面,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某些不切實際的“遙控”和“命令”使中國革命吃夠了苦頭。共產國際你不能不聽,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你聽了就要承受后果。李立三就是不聽共產國際的,不給撤了么?你是個支部啊,就相當于現在中央與各省省委的關系,中央指示你能不執行么?所以我們也不怨天不尤人。另一方面,我父親是他們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走上革命曲折道路的典型。
歷史給我父親安排的就是一個犯錯誤的角色。毛澤東的偉大就在于他對共產國際的態度一向就是:有理則聽,無理則不聽。但是我父親具有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的胸懷。父親在中共七大的發言記錄記著:“各種惡果我是最主要負責人,這里沒有‘之一,而是最主要的負責人。”他在七大的發言檢查很深刻,得到了全黨的諒解。這種磊落的人品,一直被大家稱道。父親雖然犯過錯誤,但是他對黨還是作出過一些貢獻的,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父親是中共代表團團長,和周恩來、葉劍英一起,和國民黨反復談判,最終組建抗日統一戰線,功莫大焉;恢復重建南方13省黨組織、組建新四軍、營救被國民黨拘押的我黨大批黨員和革命群眾;1938年創辦《新華日報》,1941年創辦《解放日報》并任社長兼新華通訊社社長,是黨的新聞事業奠基人。
父親與周恩來商議召開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其實是父親和周恩來商量后要求開的,目的就是總結湘江戰役的失利原因。會議由父親和周恩來主持,在國民黨第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公館召開。從1935年1月15日到17日,會議一共開了三天。第一天參加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陳云;政治局候補委員:朱德、鄧發、劉少奇、何克全;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和翻譯伍修權。鄧小平是“中央直屬隊”秘書長,擔任會議記錄。
我聽到的說法是,因第一天的會議產生激烈爭論,第二天的會議應毛澤東的提議,吸收了紅軍各總部和各軍負責人參加,政治局會議變為政治局擴大會議,增加的人員有: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參加會議的總人數為19人,有表決權的10人。
在會上大多數人建議毛澤東在黨內負總責,但毛澤東認為張聞天更合適,所以定了張聞天。會上取消了“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周恩來、朱德為軍事指揮者。
我父親把黨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尊重了大多數人的意見。會后第二天就派警衛員康念祥把黨的總負責人專用的兩個文件箱送到了張聞天那里。交接完權力之后,父親唯一的考慮是必須要向共產國際報告,爭取共產國際的批準。當時,中共與共產國際之間的秘密電臺在長征中被毀壞,導致原有的聯系中斷。早在1931年,王明到蘇聯前,曾與我父親約定一個中間聯絡人,因為那個時候白色恐怖還是很厲害的,他們就選擇了潘漢年。父親向潘漢年談了遵義會議的經過和與周恩來談話的經過。1935年9月中旬潘漢年與陳云向王明做了匯報。王明對我父親的交權表示遺憾,對張聞天上臺表示能接受。
遵義會議后,父親一直擁護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并與張國燾的分裂活動作斗爭。當紅軍強渡大渡河取得勝利后,他在主編的《前進》報上發表《前進!與四方面軍匯合去!》,熱情贊揚、高度評價這一勝利:“……而紅軍在數倍優勢敵人的圍追堵截下,我們飛越了石達開所不能渡過的大渡河。這是中國軍事史上開創紀錄的史跡。”從這里可以看出父親的氣度和胸懷,他沒有計較個人榮辱得失,而是以黨的利益為重,站在黨的立場上來分析問題。
(摘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