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華
2011年10月21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通知,將骨愈靈膠囊由非處方藥轉換為處方藥。通知還指出,2012年2月1日后,該藥品標簽和說明書應按處方藥執行。已按非處方藥上市的藥品,在有效期內可繼續按非處方藥流通。
大家都知道,常用藥一般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相對而言,后者更安全,而兩者也可以互相轉換。其中,我們見得更多的是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如果一種藥從非處方藥轉為處方藥,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全因素,比如下面將要介紹的骨愈靈膠囊,會不會是此藥被發現什么較重的不良反應,進而被套上處方藥的“枷鎖”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它的真實面目。
骨愈靈膠囊由三七、血竭、紅花、大黃、當歸、川芎、制乳香、制沒藥、熟地黃、白芍、赤芍、骨碎補、續斷、五加皮、煅自然銅、硼砂等16味中藥組成,功效為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強筋壯骨,藥品說明書提示,它主要適用于骨質疏松。從上述成分可知,該中成藥主要包括3類中藥,即活血化淤藥、消腫止痛藥、補益肝腎藥(接骨續筋藥),它們分別發揮什么作用呢?
用個較形象的比喻,骨質疏松的骨頭就像一家地處偏遠山區、長期受各種壓力、貨源短缺的超市,要讓這家“超市”重新繁榮起來,首先必須為它“建路搭橋”。活血化淤藥在此發揮“建路搭橋”作用,讓疏松的骨頭周圍血液循環重建,讓這家“超市”周邊公路橋梁暢通無阻,利于“貨源”的到達;公路通了,各種壓力過重,也會讓超市不能正常開張營業,這時就需要消除這些壓力,于是消腫止痛藥發揮“減壓”作用;繁榮的超市,必須貨源廣泛,而補益肝腎的藥在這里起到補充“貨源”的作用。三者共同努力,這家“超市”便能日新月異長期生存下去。換句話說,骨愈靈膠囊確實能夠治療骨質疏松。
但是所有骨質疏松都能夠通過這種藥物治療嗎?回答是否定的。骨質疏松是一類疾病的統稱,是一種系統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破壞,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骨折危險因而大為增加,即使是輕微創傷或無外傷情況下也容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松又是多因素所致慢性疾病,其成因較復雜,主要包括內分泌、遺傳、營養、藥物與疾病,以及其他因素(如吸煙、飲酒、過度運動)等6方面因素所致。中醫也分為風邪偏盛、氣滯血淤、氣血不足、脾氣虛衰、腎精不足、肝腎陰虛、腎陽虛衰型等7類,骨愈靈膠囊并不都有用,它只對其中氣滯血淤型、肝腎陰虛型、腎陽虛衰型3類有效,而對其他4型的療效顯然較差。
骨愈靈膠囊從非處方藥轉化為處方藥,自然是從安全角度進行的調整。雖然在文獻報道中尚未發現對該藥品不良反應的報道,但是,普通百姓能獨自對疾病正確進行中醫辨證嗎?通常不能。這樣,用藥就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現象,造成藥效下降,甚至引發藥品安全問題,這也是國家藥監局對該藥物定位進行調整的重要原因。
編輯/李宇杰jtyy67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