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2)06-0000-00
摘要:在解讀嶺南園林特點,分析嶺南園林環境建設、景觀建設和文化建設等途經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闡述要充分發揮鄉土植物在嶺南園林創新建設中的作用,在科學合理開發應用鄉土植物資源的同時,必須進行觀念創新、植物品種和種質資源創新、應用形式創新和栽培種植養護技術創新。
關鍵詞:鄉土植物;園林應用;創新建設;嶺南特色
植物造景為中國傳統園林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對構成優美的園林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嶺南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常綠,種類繁多,花色品種豐富。當地園林的植物配置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特點來創造景觀效果,注重喬木和灌木、觀賞樹和綠化樹、樹木和花草的配合,使景物畫面富有層次和充滿生機[1]。鄉土植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是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有穩定的群落結構,不會構成生態危害[2]。而且鄉土植物凸顯出一個城市的氣候、地理、人文等特性,為城市增加了文化底蘊,形成獨特的植物文化。因此,充分發揮嶺南豐富的鄉土植物優勢,可以建設富有特色的嶺南城市園林綠地系統。
廣東鄉土植物資源本底調查方面的工作已逐步完善,鄉土植物資源的種源收集工作也有了很好的基礎[3]。但是在嶺南園林建設中,如何在模擬自然植被類型的基礎上進行鄉土植物的園林應用和景觀塑造,并在實際應用中充分發揮嶺南園林開拓創新的特點,不拘一格、創新性地將嶺南鄉土植物應用到城市園林建設中,形成自然和人工雕鑿相結合的園林文化產品,建設富有嶺南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則還有待開展應用形式和栽培管理技術方面的相關研究。由于種種原因,這方面的工作一直以來重視和開展得非常不夠,需要業界做出更多努力。筆者將多年工作中有關這方面的思考整理成文,與大家一起探討,希望能引起業界的共鳴和重視!
1 解讀嶺南園林特點
傳統嶺南園林既具有中國園林的基本特點, 又因地理環境、自然氣候和鄉土文化的影響而在布局形式、建筑特色、植物造景等方面獨具地方特色。如何確切表述,學術界尚無定論。但是一般認為,嶺南園林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多樣性[1]和創新性特點,善于吸收外來經驗,巧于融會貫通, 結合本地條件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地運用。嶺南園林植物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應用形式多種多樣,建筑庭院周邊多配植高大喬木留下成片綠蔭, 間以四時花木點綴, 形成終年常綠、郁郁蔥蔥、四季繁花、鮮艷秀麗的植物景觀面貌。
2 嶺南園林建設途經
在嶺南園林綠地建設中,通過環境、景觀和文化建設3種途徑來表達嶺南園林的特征,營造出適宜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域的園林綠化生活環境、五彩斑斕的植物景觀效果和極富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氛圍。
2.1 環境建設
以滿足嶺南人居住、學習、工作的環境需要進行植物配置、種植。
由于嶺南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陽光充足,光照時間長,特別是在夏季,必須營造遮蔭度大,覆蓋面大,空氣涼爽的環境。因此,常綠闊葉樹成為植物環境建設的首選,在選擇鄉土喬木的開發應用對象時,高達挺拔、樹冠廣闊的種類應成為先鋒樹種和主要樹種。
2.2 景觀營造
以滿足嶺南人多色彩、多景觀、四季有花的要求進行植物景觀營造。應用嶺南花色艷麗、具花香的鄉土樹種,營造四季花艷、四季飄香的鄉土特色;通過鄉土植物的樹形、葉形、花形、色彩等婀娜多姿的樹態和色彩呈現植物之美;配置和種植形式多樣,如:孤植、叢植、行植、造型等,創造出不同畫境、步移景異的景觀美。
2.3 文化建設
以突出嶺南地域人文文化和植物文化,并將二者緊密結合,衍生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嶺南園林文化特色。嶺南鄉土園林植物的色、形、姿、味各異,以觀賞者的視覺、聽覺、嗅覺等為依據,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進行造景,配置與詩情畫意結合,喚起觀賞者情感,浮想聯翩;或者賦予植物人格化,借以表達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提高植物景觀意境美的藝術價值。例如:采用竹造景,觀賞者會聯想起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千古佳句和高風亮節的氣質;木棉高大雄偉,花朵鮮艷奪目,在廣場中央、門前、主干道等特定環境栽植,會顯示出一種氣概,令人起敬。
3 鄉土植物在嶺南園林創新建設中的作用
目前在城市園林綠化中,鄉土植物應用于環境、景觀和文化建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景觀和文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強化,嶺南鄉土植物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和社會功能還沒能充分發揮出來,很多種類還停留在種質資源收集階段或不為人知,景觀和文化價值還有待不斷挖掘,等等。筆者認為,應該在思想觀念、應用形式和栽培管理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解決目前在批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加強開發應用力度,方可讓鄉土植物在嶺南園林建設中,通過上述3種建設途徑發揮其實有效的作用。
3.1 觀念創新
行業管理部門應更加重視鄉土植物的開發應用,建立健全有關鄉土植物應用和開發性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或管理條例, 把鄉土植物的應用和實際比例納入計劃和考核,促使鄉土植物文化的發掘和利用, 打造富有特色的嶺南城市園林綠化系統。
同時,行業研究部門應該重視鄉土植物應用技術的深入研究和開發性研究,通過應用技術的研究找到吻合相應種類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習性,并能展示觀賞特征的應用形式和配植方法,引導行業更為科學地應用有價值的鄉土植物;通過開發性研究,促成優良種類的種苗批量化,建立栽培和養護管理技術體系,并指導實際應用。
另外,實際應用和養護管理部門必須改變對鄉土植物栽培管理方面的認識誤區,充分理解鄉土植物比較粗生是相對而言的說法。鄉土植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最能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但是正因為經過長期的自然適應,其具有特定的生態習性,在城市化條件環境中,需要相應的栽培養護管理措施滿足生態習性方面的要求,方能展現出特有的生物學特征和觀賞價值,否則,只能導致應用的失敗。
3.2 鄉土植物資源應用及品種創新
根據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利用嶺南特有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同時,利用雜交及遠緣雜交、多倍體誘導、輻射、胚培養和胚拯救等綜合技術進行種質創新,培育新品種(系)。優化鄉土植物特征,滿足園林綠化應用,豐富嶺南鄉土植物品種多樣性。
依據多年的觀察、調查訪問和實際工作經驗,筆者推薦部分已經在園林綠化中少量應用,或可以直接在園林綠地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鄉土植物:
野牡丹科植物:廣東省分布14屬、65種[4],是嶺南地區的特色花卉,資源豐富,四季常綠。大部分葉型奇特,花大艷麗,或花序頂生,顏色嬌艷,花型較小但十分醒目,花期3月至10月,此時正值當地夏天觀花灌木品種較為有限, 花團錦簇的灌木狀野牡丹科植物的應用可為城市帶來了熱烈、嬌艷的美感[5]。 另外,該科植物習性多樣,既有灌木、小喬木,也有匍匐狀植物;既有喜光耐濕的野牡丹 Melastoma candidum(圖1)和毛稔Melastoma sanguineum,也有耐蔭的棱果花Barthea barthei.(圖2)和蜂斗草Sonerila cantonensis (圖3);而且還有既可觀葉又可觀花的虎顏花Tigridiopalma magnifica(圖4、5),以及可用于花壇的細葉野牡丹Melastoma intermedium [5]。可依據綠地向陽、蔭濕等不同小環境條件選擇應用,也可以作為優良的觀葉觀花盆栽植物,具有較高的開發應用價值。
杜鵑花科植物:廣東分布40余種,花量大、花期集中、華麗醒目,極具開發利用價值。近年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華南植物園已開展了杜鵑花植物的引種栽培研究,但由于缺乏種苗,除少數種類外,大部分仍未在園林中得到廣泛應用。
蕨類植物:廣東省野生、培育蕨類植物大致有50余科,100多種屬,200 多個品種[6]。其中野生蕨類種類繁多,分布廣,株形、色彩豐富,葉片寬大、葉形各具特色,體現了良好的觀賞應用屬性。具有良好的生長適應能力和觀賞價值,是植物造景的好素材。目前在園林建設中少量用作室內觀葉,或作為插花中的配葉,個別種用于護坡復綠,大部分種類仍待開發利用。
蘇木科羊蹄甲屬、蝶形花科雞血藤屬和黃檀屬植物:很有開發前景的蔓生性園林植物,花形和花色美麗,招引昆蟲。目前少有這些類群野生植物的生態學和栽培學研究。另外,蘇木科其它屬的植物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儀花Lysidice rhodostegia,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 m。花期6~8月,花紫紅色,美麗;果期9~11月。可作園林綠化樹種(圖6、7)。中國無憂花Saraca dives Pierre ,樹冠圓球型,枝繁葉茂, 3-5月開花,花多而密,紅似火焰(圖8、9)。傳說釋迦牟尼在無憂樹下誕生,紫紅色的嫩葉,被喻為像一件件袈裟高掛枝頭,典型的佛教文化圣樹,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寺廟周圍有種植。可作為庭院綠化木本花卉。
鄉土彩葉植物:嶺南大部分地區雖然沒有四季分明的氣候,秋天看不到層林盡染的植物景觀,但可以利用鄉土植物新、老葉的葉色交織、相互掩映,營造豐富的園林植物彩葉景觀。如:桃金娘科的赤楠蒲桃Syzygium buxifolium,小灌木,嫩芽、嫩葉紅色(圖10),一年可多次萌芽,適度修剪促進側芽萌生,可構成枝繁葉茂、絢麗多姿的景色效果。具有較好的觀賞特性和較高的觀賞價值。
3.3 應用形式創新
嶺南鄉土植物的應用也應傳承嶺南園林靈活多變、不拘一格運用的創新性特點,打破目前多用于綠地片植、行植、叢植等形式,結合時下園林綠化多形式、多功能和高質量的新要求,采用更多形式應用鄉土植物,既豐富了景觀,又因地制宜創新了模式:1)仿嶺南自然植物群落構建:采用更多的鄉土植物營造在種類成分、外貌、垂直和水平結構等方面與嶺南自然群落特征相似的綠地系統。充分發揮生態服務功能。2)應用花境提高園林景觀效果:參照自然風景中多種野生花卉在林緣地帶的自然生長狀態,采用藝術手法提煉設計建設自然式花帶(圖11)。以這樣的花境形式,將鄉土多年生草花、花灌木和宿根花卉,以自然斑狀的形式混合種植于林緣、路邊以及草坪中央等地,在株高、色彩和季相上達到自然和諧、四季有景,草花和木本花卉有機結合,與周邊環境尤其是附近的喬、灌木景觀融為一體。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整,可以降低養護管理成本。 3)“雨水花園”形式: 1990 年,美國馬里蘭州的一位雨水專家最早提出“雨水花園”的做法[6],目前在歐美地區已推廣應用。其將風景園林、水文學、土壤學、植物學結合,模擬自然,建立特定的植物群,滯留和吸收雨水,達到減少雨水徑流所帶來的問題。景色美麗及有效利用雨水資源的技術。鄉土植物可以在“雨水花園”形式中充分發揮作用。4)花壇應用:在園林構圖中,花壇具有較高的裝飾性和觀賞性, 因不同的景觀需要, 可種植和選用的植物種類及其配置各不相同。前面提及的細葉野牡丹就是一種不錯的花壇應用種類(圖12)。
3.4 栽培種植和養護技術創新
研究表明廣州市區綠地土壤容重平均1.31±0.20 g·cm-3,屬偏緊范圍;含水量低于自然次生林土壤;毛管孔隙平均37.9±4.85%,總孔隙度平均44.6±5.64%,屬堅實與過緊實之間。說明市區綠地土壤的透氣性和滲水性較差[7]。因此,根據鄉土植物的生物習性和生態學特性要求,保障適宜的水分管理及良好的土壤條件,同時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并補給養分,不間斷地施肥,采取適宜的種植和養護措施,滿足植物生長需求,才可以讓鄉土植物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和較高的觀賞價值。比如:野牡丹在自然條件下,多分布于向陽、土壤濕潤的環境,在園林應用中除滿足光照條件外,必須保障一定的水分管理,方才能獲得好的景觀效果。
3.5 重視鄉土園林植物修枝整形技術
通過修枝整形,調整樹型,調節和控制園林植物生長與開花結果,生長與衰老更新之間的矛盾,滿足觀賞要求;同時,修枝整形可以去除弱枝、陰枝、枯枝和病蟲枝,加強植株的抗臺風雨能力;另外,部分鄉土植物花期過后大量的果枝需要修剪,通過修枝達到整形目的的同時,還減少了植物營養的消耗。
總之,鄉土植物在嶺南園林建設中的應用,只有不斷與時俱進、調整思路、創新種質資源、優化建設使用途徑,方能讓其充分發揮出特色優勢,成為嶺南城市園林建設中的主角。
參考文獻:
[1] 陸琦.嶺南園林與人居環境的創造[J],新建筑,2000,(2):52-54.
[2]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7): 63-65.
[3]莊雪影.發揮華南植物資源優勢,把廣州建設成名副其實的生態園林城市[J].廣東園林,2001(1):5-7.
[4]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5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0: 152 -161.
[5]朱純.廣東野牡丹屬植物的分布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作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8, 27(2): 29-32.
[6]黃軍雄.廣東野生蕨類狀況及應用探討[J].綠色科技,2012(10):85-86.
[7]黃兆平,肖建忠,劉 冰.雨水花園賞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 :5412-5413,5417.
[8]朱純,熊詠梅,賀漫媚,等.廣州綠地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相關性[J].生態環境學報,2010, 19(8): 1868-1871.
作者簡介:
朱純(1963-),女,博士,園林研究員,主要從事園林觀賞植物開發應用及園林生態等方面的研究E-mail:zhuchun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