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 汪湛 楊衛東 何杰儒 袁建房 趙磊

[摘要]目的:應用可吸收內固定材料自生增強型聚丙交酯治療頜面部骨折中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對85例頜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內固定材料做堅強內固定,6個月后復查傷口愈合情況,張口度恢復及咬合關系,攝X線片檢查,判斷骨折愈合情況。結果:全部病例術后X線檢查骨折線對位良好,骨折愈合正常,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面部形態滿意,未發現局部異物排斥反應及傷口感染。結論:可吸收內固定材料,由于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一定強度,可降解吸收,在頜面部骨折手術治療中是理想的內固定材料,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可吸收內固定材料;頜面部;骨折;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6-0934-02
頜面部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暴露的部位,隨著交通事故的不斷增多,頜面部骨折成為頜面部損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將骨折準確復位及良好固定是恢復頜面部形態、生理功能的基礎。傳統的頜骨骨折內固定材料以微型鈦板為主,骨折愈合后部分患者可觸及固定板。隨著高分子材料的發展,國內外學者開始將可吸收材料制作的內固定板用于口腔頜面部骨折的內固定治療[1]。我科自2008~2011年收治的85例頜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內固定板治療頜面部骨折,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在我科就診頜面部骨折患者,適合采用可吸收板切開復位內固定患者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齡14~51歲,平均31歲。其中顴骨復合體骨折伴上下頜骨多發性骨折19例,顴骨復合體骨折15例,上頜骨骨折12例,顴弓骨折11例,下頜骨正中骨折8例,下頜骨頦部骨折7例,下頜角骨折7例,下頜骨髁突頸骨折6例。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各種內固定材料的利弊后,患者均要求可吸收內固定板作為內固定材料。
1.2材料:可吸收內固定板和螺釘(ConMed Linvatec Biomateriais公司,芬蘭),可吸收顱頜面內固定植入物(國食藥監械(進)字2008第3462172號),主要成分是自生增強型聚丙交酯共聚物,接骨板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螺釘直徑1.5~2.8mm,長度4~24mm。配套的手術器械有:鉆頭、絲錐、螺絲刀、折彎鉗等。
1.3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堅強內固定技術進行手術治療,在鼻腔全麻插管下,根據患者骨折部位,選擇手術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清除骨折間隙內肉芽組織,復位骨折斷端,恢復正常的咬合,選取合適大小的可吸收內固定板,將板稍加彎曲以適應頜骨解剖形態,選用配套鉆頭在流水冷卻下鉆孔,垂直向孔內攻絲,插入配套螺釘擰緊并固定板,再次檢查咬合關系,沖洗術區后,對位縫合各層組織。術后彈性繃帶固定1周,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加強口腔衛生,術后7~10天拆線。
1.4療效評價:術后6個月行X線片和CT檢查,判斷骨折愈合情況,同時檢查患者張口度恢復及咬合關系。各療效指標評價見表1。
2結果
全部病例術后X線檢查骨折線對位良好,傷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固定穩固,無異常活動,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面部形態滿意。術后6個月行X線片和CT檢查,無骨不愈或緩遲愈合表現,局部組織無排斥反應及炎癥反應,其中優58例(68.24%),良27例(31.76%),無效果差病例。
3討論
3.1堅強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與臨床廣泛應用,是近年來頜面部骨折治療領域取得的最顯著進步之一,其治療機理較以往任何方法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組織學表現為沒有外骨痂形成的新骨直接連結,實現骨折Ⅰ期愈合的直接手段[2]。使頜骨骨折準確復位及穩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恢復,但金屬固定板固定后存在應力遮擋。應力遮擋作用是一種對骨形成后期不利的應力效應,當頜骨承擔咬合力時,大部分負荷由金屬承擔,而固定部位骨自身所受的應力十分有限,造成骨質礦化延遲,礦化程度降低,骨質變得蔬松[3]。采用可吸收內固定板避免應力遮擋作用,自生增強型聚丙交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為CO2和H2O,對人體刺激小,很少引起機體排異反應及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此,能較好的固定骨斷端,保證骨折盡早愈合。
3.2可吸收內固定材料主要成分是自生增強型聚丙交酯共聚物,屬于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與金屬內固定系統相似的強度和更好的彈性形變性能,可廣泛應用于頜面部各型骨折手術治療,在制作過程中產生較強的初始機械強度、硬度及可塑性,隨著骨折愈合,在人體組織中可吸收降解,以便骨折及時承載發生功能性改建,而不產生應力遮擋,接骨板和螺釘無需二次手術取出。目前,可吸收內固定板已成為內固定技術的首選材料,手術操作與使用微型鈦板的操作相似,操作容易掌握,術中應注意,準確將骨折解剖復位固定,鉆頭應選用鋒利并與螺釘直徑匹配,鉆孔方向及深度精確,操作應輕柔,避免螺釘折斷[4]。本組病例中需作固定的均采用可吸收內固定接骨板,無1例出現排異反應,術后第2天即可進半流質飲食,術后1~2周可囑患者作早期張口訓練,術后半年X線片復查未發現骨吸收或骨疏松現象。
3.3可吸收內固定板外形呈無色半透明狀,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內固定技術,其機械性能和降解吸收過程基本滿足臨床要求,同時具有微型鈦板不可比擬的優點。上、下頜骨簡單骨折、顴骨復合體及眶周等部位低應力骨骨折可使用可吸收內固定接骨板,可吸收內固定材料強度可保持18~36周,2~3年內完全吸收,可保證骨折愈合,避免二次手術取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5]。因此,對可吸收內固定材料進行細致及系統的研究,對頜骨骨折的手術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臨床應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可吸收內固定板是頜骨骨折治療較理想的內固定材料,值得在頜面部骨折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 益,孫勇剛.頜骨堅固內固定[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131-133.
[2]陳文君,何一川,汪 湛,等.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髁突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1):76-77.
[3]曲昌鋒,陸 平,周曉南,等.自身增強聚乳酸接骨板在頜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9,2(11):690-691.
[4]關雪劍,李永生.可吸收內固定材料SR-PGA在頜面部骨折的臨床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8,18(6):416-418.
[5]唐建方,張維瓊,劉建華.可吸收內固定板在上下頜骨骨折的臨床應用[J].口腔醫學,2009,29(11):614-615.
[收稿日期]2011-12-15[修回日期]2012-01-21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