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測繪事業局創建之初,全區基礎測繪工作非常滯后,當時1∶1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率不足國土面積的4%。歷經10年的發展,信息化測繪體系、測繪裝備以及測繪隊伍實現了大發展,為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測繪規劃》編制實施,徹底改變了基礎測繪現狀。自治區測繪事業局剛成立時,存在缺少總體規劃、財政投入嚴重不足、隊伍結構和生產模式不合理等問題。為此,該局黨委提出編制《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測繪規劃(2005—2014)》,2004年《規劃(2005—2014)》編制完成,并經自治區政府批準實施。2009年,新修編的《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測繪規劃(2011—2020)》在2011年得到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基礎測繪規劃》的編制實施,為內蒙古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內蒙古基礎測繪規劃》的批準實施,為基礎測繪投入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法理依據和重要保證,使“十五”到“十一五”基礎測繪投入從每年幾百萬元上升到幾千萬元,2009年達到1億元,“十一五”期間總計投入達到了3.2億元。基礎測繪經費投入增加,全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測繪面積不斷擴大,截止到2011年底,全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面積為46.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國土面積的39.1%,發展速度位居全國前列,提前完成了《內蒙古基礎測繪規劃2005—2014》提出的目標任務。
從2003年起,該局每年拿出專項資金,主動、定期為自治區領導和有關部門更換掛圖,贈送地球儀、地圖集等最新地圖成果。2006年,又開發了自治區領導工作用圖、內蒙古政務地理信息系統和地圖出版數據庫管理系統;編制了《內蒙古國土資源經濟地圖集》、《內蒙古交通地圖集》、各盟市影像地圖集、各旗縣衛星影像掛圖、各種專題地圖和地圖集;為自治區成立60周年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地圖集》(蒙漢文),并為自治區黨政領導制作了專用觸摸屏電子地圖和內蒙古衛星影像三維演示系統等地圖。為交通道路設計、城鄉建設、農田水利規劃、土地利用調查、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提供了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各單位在保證完成自治區基礎測繪任務的前提下,積極承擔區內外、境外測繪服務任務。10年來,服務項目不斷擴大,服務產值逐年增加,2011年全局服務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
2007年,內蒙古測繪事業局利用國家支持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測繪項目補助經費,建設覆蓋全區的全球導航衛星連續運行參考站網綜合服務系統,目前建成參考站84座,并已經開通使用。同時,完成了數字包頭、數字通遼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并開發典型應用示例,完成了數字呼和浩特、數字烏海的1∶1萬、1∶5萬、1∶25萬地形數據建庫工作。
從2008年開始,完成了阿拉善盟左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豐鎮市等地區新農村建設地形圖測繪,并建立了新農村地理信息系統,為當地城鎮發展、新農村規劃等提供測繪保障服務。另外,該局投資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數字化”項目,把資料館館藏永久保存的測繪科技檔案和地圖成果進行了掃描數字化,改變了測繪檔案資料服務手段,提升了測繪檔案管理水平。
其次,加強測繪人才隊伍建設,滿足現代化測繪需要。該局黨委一直把人才建設和科技創新放在重要位置,積極引進和培養人才。一是積極邀請測繪界院士專家和知名學者來局講學,幫助解決科研和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先后邀請了劉經南、寧津生、李德仁、劉先林和李建成等院士,為全局做了現代測繪技術為主題的學術報告;二是從2005年開始與武漢大學聯合開辦測繪本科和工程碩士函授班,共培養了100多名技術骨干。2007年,針對各單位招聘的非測繪專業的學生缺少測繪專業知識,與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合辦為期一年的測繪專業知識培訓班,系統的為他們進行測繪專業知識補課;三是與技術實力強的省局或者公司合作開發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培養自己的科技創新人才。四是走出去,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每年由局黨委牽頭組織各單位主要領導赴發達省市區兄弟測繪地理信息局進行學習考察,及時調整全局的生產模式和發展方向。
2012年,自治區測繪事業局與武漢大學、李建成院士及其科研團隊合作,成立了內蒙古測繪事業局測繪地理信息院士專家工作站,采取產學研的方式,實現引才、育才。為加強人才引進和管理,該局還制定了《內蒙古測繪事業局人才發展五年規劃》(2011—2015),使人才結構與測繪科技發展結構相協調,使人才的年齡、學歷、專業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形成一支適應現代測繪地理信息高新技術發展、創新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第三,測繪裝備得到不斷改善和更新。建局初期,在國家測繪局“大專項”項目的支持下,總投資400多萬元,引進了數字化測圖設備,建立了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和網絡化傳輸管理系統,加快了全局數字化測圖和網絡化傳輸管理的發展步伐,到2005年,全局各單位全部實現了數字化測繪生產。近幾年,隨著測繪新技術不斷出現,測繪地理信息生產正在向信息化、現代化邁進。裝備決定能力,沒有先進的裝備就很難生存下去,就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的需求。為此,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購置了“像素工廠”、無人機航空攝影系統、移動三維測量系統和航空數碼相機等先進的儀器設備,基本建立起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以數字線劃圖、數字正射影像圖、數字高程模型為主要測繪成果和以三維立體影像為表現形式的信息化測繪生產體系和服務體系。目前,全局用于辦公、生產的設備總值達到1.2億元,其中,儀器設備有600多臺(套),軟件200多套,固定資產比建局初期增值近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