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柱
摘要:地下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如今,隨著我市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然而,我市地下水體的保護安全情況并不樂觀,污染比較嚴重,并且呈現日益增加的趨勢。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我市地下水污染概況,熟悉其污染途徑和污染成因,從長遠利益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讓青城的水體結構更加科學,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夠長遠地造福人類。
關鍵詞:地下水 污染 可持續利用
由于我市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長,而地下水無疑在供水量中擔當了一重要角色。然而,我市地下水體的保護、安全情況并不樂觀,并且呈現日益增加的趨勢,已經成為自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我市地下水污染現狀
目前,呼市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為主,黃河水為輔。隨著多年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水面臨著超采、污染和水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根據2010年統計,市區供水量中地下水占到總供水量的70%。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呼市地下水多年來一直處于超量開采狀態,超采區位于呼市城區,東起賽罕區白塔機場,西至土左旗臺閣牧,北依大青山前,南傍大黑河,超采區面積達到352.17平方公里。
目前,我市地下水污染呈現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城市到農村的擴展趨勢,污染程度日益嚴重。地下水超采與污染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水污染造成的水質性缺水,進一步加劇了對地下水的超采,由此導致了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嚴重的生態災難。日益嚴峻的地下水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呼和浩特市自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二、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
通常按照污染物產生的行業類型,可以將地下水污染源分為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一)工業污染源
工業污染源主要指未經處理的工業“三廢”即廢氣、廢水和廢渣。工業廢氣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會對大氣產生嚴重的一次污染,而這些污染物又會隨降雨落到地面,隨地表徑流下滲對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如電鍍工業廢水、工業酸洗污水、冶煉工業廢水、石油化工有機廢水等有毒有害廢水直接流入或滲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工業廢渣如高爐礦渣、鋼渣、粉煤灰、硫鐵渣、電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鐵渣、選礦場尾礦及污水處理廠的淤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隔水處理不合格,經風吹、雨水淋濾,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隨降水直接滲入地下水,或隨地表徑流往下游遷移過程下滲至地下水中,形成地下水污染。
(二)農業污染源
農業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污染的影響面廣泛。一是過量施用農藥、化肥,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淋濾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二是由于地表水污染嚴重,農業灌溉使用被污染的地表水,造成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侵蝕土壤,并下滲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三)生活污染源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量激增,由于無害化處理率低,造成對陸地生態環境和水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我國每年累計產生垃圾達720億噸,占地約514億平方米,并以每年占地約3,000萬平方米的速度發展,全國已有200多個城市陷入垃圾重圍之中,呼和浩特市也不例外。由于生活垃圾沒有進行有效分類,大量有毒物質及危險廢棄物與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以及垃圾填埋處理技術落后、垃圾填埋選址不當等原因,垃圾填埋場的滲漏已經造成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成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同時,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在嚴重污染地表水的同時,通過下滲也對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四)自然污染源
在有些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有毒有害成分超標,部分地區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
三、我市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對策及可持續化利用措施
地下水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非再生性的資源,尤其是深層地下水,具有與石油、礦石等資源一樣的不可再生性,幾年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對策及可持續化利用措施已經引起了我市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凡非法取水的地下水源井將依法全部封閉
2006年年底以前,地下水一直是呼市城市飲用水唯一的供水水源。而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并向地下水主要補給區發展,城市化過程使得地下水有效補給區域減少,從而減少了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
2004年12月,呼市人大做出了建設節水型城市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屬地管理的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的用水行為都應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管理,對城區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井,要盡快采取有效措施,限期封閉,盡早發揮引黃供水工程的效益,保護好優質的地下水資源。”為加快封閉市區自備井工作,從2005年開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封閉自備井工作,確定城區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井無條件封閉,因特殊原因暫時不能封閉的,一律作為我市應急供水水源納入城市應急供水體系統一規范管理。并且從2008年8月1日起,對城區范圍內的所有自備井,統一按公共供水水價收費。經過不懈努力,封閉自備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按照目前普查情況,建成區范圍內共有自備井用戶544戶,截至目前,已永久封閉自備井277眼,涉及用戶143戶,納入統一管理的用戶401戶,市區二環路以外的自備井254戶已全部納入統一管理。截至目前,二環路以內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自備井,具備條件的已全部封閉,部分高校和重點企業的自備井,也采取“以管代封”的方式進行統一管理。
(二)提高黃河水配水量,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化配置
從1998年開始興建引黃入呼工程,引黃工程總建設規模40萬立方米/日,總投資17.77億元。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規模20萬立方米/日,總投資14.14億元,工期為兩年。二期工程建設規模20萬立方米/日,總投資3.63億元,工期為兩年。工程由飲水工程、凈水工程、市區管網工程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供電系統工程及自控系統工程。
經過4年的建設,引黃供水一期工程基本完工,2002年11月竣工,2005年5月試運行,供水量逐步增加,形成向我市供水20萬噸/日的能力。至此,我市開始形成地下水、黃河水雙水源供水。2006年6月30日,引黃一期正式向呼石化、田野化工等4大企業供水。尤其是2008年以來,引黃供水已達到10—15萬立方米/日,最高日供水量為17.5萬立方米,隨著地表水的供給量在城市供水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地下水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改善了我市地下水超量開采的局面。
(三)提高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開發利用也是緩解當前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已成為城市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環節。目前,呼市市區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3座,污水處理能力合計26萬噸/日,其中辛辛板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公主府污水處理廠5萬噸/日、章蓋營污水處理廠6萬噸/日,配套雨污水管網962公里,服務面積160平方公里,污水實際平均處理量21.16萬噸/日,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已達到95%以上,為再生水集中利用奠定了基礎。
通過努力,我市污水處理回用工作已初見成效。據市城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已建成利用污水處理水源的再生水廠4座,總處理能力達到13.2萬噸/日,夏季高峰供水量達6.38萬噸,相當于2個中型水廠供水量。公主府污水處理廠三級處理能力3萬噸/日,與呼市西河管理處簽訂了3萬噸/日供水協議,主要用于呼市扎達蓋河景觀水,并安裝了供水能力0.4萬噸/日的水鶴,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噴灑道路。三級處理系統于2010年10月投入運行調試,運行水量到2011年7月已逐步達到3萬噸/日。章蓋營污水處理廠三級處理能力3萬噸/日,同呼和浩特金山電廠簽訂了3萬噸/日供水協議,用于電廠冷卻水,并安裝了供水能力0.4萬噸/日的水鶴,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噴灑道路。三級處理系統于2010年12月投入運行調試,運行水量到2011年7月已逐步達到0.38萬噸/日。辛辛板污水處理廠2006年建成,4.2萬噸/日向呼和浩特金橋熱電廠輸送再生水,金橋熱電廠建成3.1萬噸/日污水深度處理回用系統,將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的水經深度處理后作為循環冷卻補充水,雙方簽訂了10萬噸/日供水協議,目前,運行水量達到1.5萬噸/日。2010年10月,呼和浩特豐泰電廠完成了辛辛板污水處理廠輸水泵站的擴建和輸水管道工程,11月建成了4.2萬噸/日中水處理系統,雙方簽訂了6萬噸/日供水協議,運行水量到2011年中旬逐步達到1.5萬噸/日。
再生水的有效利用,對改善城市水環境,促進呼市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四)實施飲用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統
飲用水水源保護、自來水供應、水環境改善等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目前,我市已在著手建設呼市飲用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建立全市飲用水實施監控系統,有效掌握水資源的變化、實時信息預警、預報,可合理開發、利用、調度管理水資源,避免污染事故發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該項目計劃投資1060萬元,目前該工作正在開展中。
(五)完善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面對地下水污染的嚴峻形勢,以及地下水環境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為地下水環境的保護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與政策支持。構建完備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框架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務。通過完善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尤其是在各地方政府有關地下水資源管理的法規中,要明確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規劃部門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等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應責任,并建立起地下水環境保護的綜合協調機制,使地下水的各項保護工作得到具體落實,并與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協調一致,使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得到制度上的根本保證。
為加強我市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將在我市全面啟動。計劃到2020年我市地下水逐步達到采補平衡,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了進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工作,我市還制定并頒布了《呼和浩特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在陸續完善中,為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規劃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水資源管理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在自備井封閉工作中,有些單位不配合,給封井工作帶來阻力。二是在推廣污水處理回用工作中,雖然我市目前已具備13.2萬噸/日的供水能力,但再生水配套管網建設滯后。三是電廠建設的再生水處理系統配套工程進展緩慢,實際使用再生水量有限。
由于種種原因,關閉自備井讓工業企業特別是用水大戶都用黃河水的任務還沒有徹底完成。有些企業和開發區黃河水給水管道還未鋪進,還在使用地下水和自來水。
總之,水環境的保護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大事情,特別是地下水它具有埋藏性和系統的復雜性,一旦污染,治理將非常困難,付出的超過地表污染幾倍乃至幾十倍的代價,并且使原本就緊缺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加強地下水資源的質量管理,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全社會都應珍惜、愛惜地下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地下水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協調起來,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自然、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