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歲的云惠文身材魁梧,一雙大手力量中透出滄桑,讓人不由得想去探尋他不凡的收藏人生。作為一位資深的收藏家、詩人、書法家,記者一行慕名采訪了他。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他的話語和舉止始終透著溫和,輕言輕語卻又思維敏捷、條理清晰,時不時地拋出連珠的妙語,讓人感到異常隨意和親切。
如果說對“藏石”的愛好是后天培養,那云會長對藝術的喜愛則是與生俱來。據云會長介紹,還是青年時的他,就已經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自學掌握了多種書法形式的技巧,并憑借自己在板書設計繪畫上的獨到見解贏得了學校和單位領導的賞識。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為朋友篆刻印章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了巴林石,從此就與賞石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書法與賞石,云會長還非常熱愛文學藝術。他的詩歌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和同仁的喜愛,他的《蝙蝠的夜》、《蜘蛛的淚》等作品被《南國詩報》評為金獎。對藝術的不斷追求,讓云薈文在書法界和收藏界獲得非常多的榮譽,也受到了更多的尊敬。先后被推薦擔任內蒙古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呼和浩特觀賞石寶玉石協會會長。
“內蒙古的石頭夠出風頭,夠搶眼”,這是云會長對內蒙古觀賞石產業現狀的簡潔、生動概括。自古以來,我國的觀賞石和章料珍品一直被以壽山石和青田石為代表的南方石料獨占,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更讓人們把對這些石料的推崇發展到極致。然而,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開采后,兩種石料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少,質量也日趨變差,其中的精品石源更是接近枯竭。也就是在這時,內蒙古的巴林石如一枝獨秀登上奇石舞臺,特別是其中的雞血石更是享譽大江南北。也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以阿拉善為中心的戈壁石也開始在觀賞石市場中嶄露頭角,以其原始、自然、真實的特點,贏得了國內外觀賞石收藏家和愛好者的好評和青睞,打開了我國觀賞石收藏的新局面。
云會長說,內蒙古的“石頭”走向市場以后,進一步繁榮和豐富了內蒙古地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我市人民的文化品位,讓生活越來越富足的百姓有了更多投資和娛樂的空間,也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收藏的行列。“園無石不幽,院無石不雅,居無石不安,人無石不貴。”正是內蒙古人民生活水平和品位提高的表現。另外,隨著內蒙古觀賞石產業的不斷繁榮,它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也越發明顯,它的繁榮為許多經濟不發達地區解決了就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云會長介紹,僅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靠采集賞石和經營賞石為生的人就有4萬之多。之前很多靠天吃飯的農牧民,都靠經營賞石使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云會長認為,目前呼和浩特市的賞石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眼下呼和浩特市由政府組織和建立的奇石交易市場還沒有,奇石市場多數以個人出資經營為主。這些個體市場在經營的過程中多半會因資金短缺等原因無法維系。很多收藏者為了籌集資金,不得不賣掉一部分藏品,致使精品奇石流入市場,無法被保護或留在本地區展示,甚至不少精品流失國外,令人非常惋惜,奇石收藏和展示本身所發揮出的社會效益也大打折扣。云會長說,近些年在內蒙古,特別是呼和浩特地區舉辦的觀賞石展會次數多,組織混亂,這嚴重沖擊和傷害了本市奇石經營者的利益。另外,由于參展商多為外地奇石經銷商,其短期和流動式的經營模式,為假冒劣等賞石流入市場留下可乘之機。據云會長介紹,每次石展會結束,都會有很多收藏者請他來鑒定真偽,其中買到假石的人不在少數。假石中有的顏色是假的、有的形狀是假的、有的圖案是假的、有的質地是假的、更有甚者所買的葡萄瑪瑙是樹脂做的,這嚴重擾亂了市場的健康和穩定。
云會長最后建議,內蒙古要盡快制定和完善與石展會有關的法規,加強政府審批和監督工作。充分發揮呼和浩特觀賞石寶玉石協會在石展會籌辦和管理中的作用,保持住內蒙古賞石真實、自然的口碑。他還建議政府部門,要重視對奇石市場和博物館建設的投入,讓具有本地特色的奇石能真正留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