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前不久出臺了《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暫行規定》。與2004年出臺的《關于規范煤炭礦區總體規劃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相比,新《規定》將隸屬于中央和地方兩級煤礦項目審批權的產能規模界限提高至300萬噸/年,同時還對礦區總體規劃的動態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
分析指出,《規定》內容隱含對煤炭行業發展路徑的指示,即加強科學規劃,避免越權審批、擅自短期擴大規模,加強資源保護和能源集約型發展。
2004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規范煤炭礦區總體規劃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資源量為小型、規劃產能小于200萬噸/年的煤礦項目,由地市發改委報省發改委審批,并報國家發改委備案;200萬噸/年以上規模的由國家統一審批。但新《規定》則將中央和地方審批的煤礦規模界限提高300萬噸/年。
同時,新《規定》要求煤炭礦區在總體規劃上實行動態管理。如果某一礦區總體規劃已經獲批,但礦井范圍和建設規模等情況發生了重大改變,規劃主體可重新編制礦區規劃(修改版),但是原則上修改版申報時間與原規劃審批時間不得間隔5年。
東北證券分析師指出,這一規定給礦區規劃留下一個靈活的調節閥,可使礦區在快速發展時不會因面臨瓶頸而無法突破,或在礦區發展已經過熱的情況下可有效控制規模。
此次提出的修改稿時間與原審批間隔不超過5年,可預防盲目擴張的發生。
該分析師認為,總體來看,國家對于未來煤炭行業發展大的思路仍是對供給總量進行控制,約束煤炭供給。這將進一步促進煤炭行業內部的整合、兼并,對行業的長遠發展形成利好。
文/郭力方
煤制油項目審批逐漸松綁 高耗水仍為最大軟肋
近期煤制油項目審批悄然松綁,根據規劃,“十二五”我國煤制油產能將擴至千萬噸。但由于大型煤化工項目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等西部缺水省份,以及生產1噸煤制油耗水量高達9噸的現狀,行業發展遭遇很大困境。
2004年11月,全國首個煤制油項目——神華鄂爾多斯項目正式開工。2008年8月,煤制油項目地方審批權被中央收回,全國僅有神華集團鄂爾多斯108萬噸示范項目得以繼續推進,其他項目均被凍結。
今年我國經濟增長勢頭開始放緩,煤炭價格更是自5月份以來出現連續下跌。高投資又可以消化煤炭資源的煤制油行業也由此再度迎來峰回路轉。近期,神華集團寧夏400萬噸煤制油項目以及潞安集團540萬噸煤制油項目已獲批,伊泰集團200萬噸間接煤制油項目也有望近期獲得“路條”。目前我國已投產、在建或規劃的大型煤制油項目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山西、寧夏、新疆等西部相對缺水地區,如果大量使用黃河及其支流水資源,將可能進一步擠占生態用水,使原本脆弱的西部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未來我國煤制油發展之路依舊任重道遠。文/史建磊
四部委:嚴控土地儲備總規模和融資規模
國土部、財政部、央行和銀監會四部委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土地儲備與融資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加強土地儲備管理,強化土地儲備融資風險管控。
按照《通知》規定,土地儲備機構要根據用地需求預測及市場調控的方向提出合理建議,嚴格控制土地儲備總規模和融資規模。其中,土地儲備機構應于每年第三季度,編制下一年度土地儲備計劃。年度土地儲備計劃中,新增儲備土地規模原則上應控制在市、縣本級前三年平均年供應的儲備土地量之內。優先收購儲備空閑、低效利用及其他現有建設用地,積極開展工業用地儲備。儲備土地應優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他公益性事業。
此外,土地儲備機構確需融資的,應納入地方政府性債務統一管理。土地儲備融資的規模,應由同級財政部門會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根據年度土地儲備計劃聯合核定。
《通知》還強調,省級財政部門對此進行核準后,應向土地儲備機構核發年度融資規模控制卡,明確年度可融資規模并同時反映已發生的融資額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據此進行批貸,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五年。對融資額度已達到年度可融資規模的土地儲備機構,不得批準新的項目融資。
土地儲備融資資金應按照專款專用、封閉管理的原則嚴格監管。貸款用途可不對應抵押土地相關補償、前期開發等業務,但貸款使用必須符合規定的土地儲備資金使用范圍,不得用于城市建設以及其他與土地儲備業務無關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