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西漢時已經正式用煤煉鐵,河南等地的煤田已經開始開采。
宋代,煤礦開采已經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從鶴壁古煤礦遺址知道,當時是先由地面開鑿圓形豎井,深達四十六米,然后依地下自然煤層的變化開掘巷道。巷道高一米多,形狀上窄下寬,上寬一米,下寬一米四,再把需要開采的煤田鑿成若干小區,運用“跳格式”的先內后外的方法逐步后撤。井下排水一方面用轆轤往外抽水,另一方面把地下水引進采完煤的坑洼地區貯積起來。
明代,對采煤技術記載比較詳細的是《天工開物》,書中說:“凡取煤經歷久者,從土面能辨有無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許,方始得煤。初見煤端時,毒氣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銳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透上,人從其下施钁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縱橫廣有,則隨其左右闊取。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這里講的用竹筒排毒氣的辦法是很科學的。
清代,記載采煤技術的書以孫廷銓的《顏山雜記》最詳細,最好。他的記載是符合實際的,是當時山東淄博地區煤礦工人實際經驗的總結。他從煤的性質講起,然后順序講煤礦的勘探和開采。關于煤礦開采技術,書中是這樣講的:“凡攻炭,必有井干蔫。”這是指主井、豎井。“雖深百尺而不撓。”豎井雖深百尺也不彎曲,是直立的。已得炭,然后旁行其隧。視其炭之行,高者倍人,薄者及身,又薄及肩,又薄及尻。當豎井的深度和將要開采的煤層相當時,從豎井的旁邊開巷道,巷道的方向看煤層的走向而定。煤層有厚有薄,道巷有高有低,高的有兩個人高,薄的只有一人高,再薄的只有一個人的肩頭高,最薄的只有一個人的屁股高。“鑿者跂,遠者馳。鑿者坐,遠者僂。鑿者螬臥,遠者鱉行。”這是講開鑿工和運煤工彼此的關系。當挖掘工人可以站著工作時,巷道自然高敞,所以運煤工人可以直立行走;當挖掘工人只能坐著干活時,巷道低矮,運煤工人就得彎腰走;當挖掘工人仰臥干活時,巷道極其低矮,運煤工人只能像鱉一樣爬行了。“脈乍大乍細,窠窠螺螺,若或得之而驟竭,謂之雞窩,二者皆井病也。”這是指煤層不均勻,時大時小,甚至尖滅,這都是不利于開采的。“凡行隧者,前其手,必燈而后入。井則夜也,燈則日也。冬氣既藏,燈則炎長;夏氣強陽,燈則閉光。是故鑿井不兩,行隧必雙,令氣交通,以達其陽。攻堅致遠,功不可量,以為氣井之謂也。”這里講了井下照明,井下通風。為了讓井下空氣對流,工人們發明了開氣井的辦法。氣井、氣巷和工作井巷分開。這是中國古代采煤技術中首次提到開氣井的文獻,反映了明末清初在煤礦井坑設計和建造方面又邁出了新的步伐,達到了一個新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