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代黃金礦業的歷史淵源
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表明,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我國黃金的開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認識了黃金。
根據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各種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遺址的年代,最早的為商代早期。如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飾,河南輝縣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塊、金箔、金葉都證明了我國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開始使用黃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藝技術。
中國黃金生產在世界黃金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構成了世界黃金史的重要篇章。從世界采金史來看,大多數國家都是從采淘砂金開始的。我國采金活動始于奴隸社會早期,淘洗的砂金是從含金的沙礫層中得到的,古稱“河金”或“麩金”,后來又根據砂金賦存地質條件的差異,分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開采的砂金兩種。脈金的開采時代遠遠晚于砂金,大約起于唐代、宋代之間。勞動人民為獲得寶貴的黃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詩人劉禹錫把生產黃金的艱辛和貴族們的奢侈寫入詩中:“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釧、耳環,四川廣漢出土的周朝金手杖,漢朝來自湖南長沙馬王堆的金縷玉衣,唐代的純金十二環錫禪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裝飾,件件文物展示了中華民族采金歷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藝的高超。中國黃金生產始于商、興于漢、衰于兩晉南北朝,復于唐。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對黃金時而禁采,時而開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現,阻礙了我們這個民族快速發展黃金生產的腳步。
二、我國重點產金區開采史
山東招遠素有“金城天府”的美稱,又有“金都”之譽名。它不論在黃金生產上,還是在金礦地質與成礦規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膠東西部掖縣、招遠、棲霞三縣中,金都招遠的金礦開發最早。招遠在境域之內,北北東向的招平斷裂帶把招遠縣一分為二。東半部主要為變質巖分布區,與棲霞相似。西半部為花崗巖類分布區,它南延至平度,北延至蓬萊,構成一長度超過140km,寬度超過40~50km的復式巖帶。招遠玲瓏石英脈型金礦與羅峰-臺上蝕變巖帶,便位于該帶中部的東緣;掖縣新城-焦家金礦帶與三山島-倉上蝕變巖金礦帶,便位于該帶中部的西緣。
由于玲瓏金礦屬石英脈型,自然金粒度較粗,常見明金>0.0125~0.1mm的占51.79%,加上脈體邊界清晰,容易辨認,脈群又十分密集,便于開采,而且大部分出露地表,引人注目,因此在膠東西部三縣中,玲瓏金礦開發最早,相傳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年1007年),便已派大臣潘美來玲瓏督采黃金。較棲霞早260年,較掖縣至少早960年。
招遠采金雖較棲霞與掖縣為早,但膠東采金仍較魯西為晚,而膠東西部又晚于膠東東部,先秦時(公元前221年以前)泰山產金記載初見于《山海經·東山經》(夏湘蓉等,1980),以后又見于《漢書·武帝傳》:“泰山見黃金”(章鴻釗,1927)。而膠東采金記載初見于《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所記為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八年(公元607年),牟州刺史辛公義于昌陽(今萊陽)縣東一百里黃銀坑(在今乳山境內)冶鑄黃銀(即銀金礦)。故膠東采金較魯西至少晚800~1000年,而膠東西部較東部采金至少晚300年。但膠東所以能超越魯西,膠東西部所以能超越東部,后來居上,甚至在全國遙遙領先,顯然與膠東金礦資源尤其是金都招遠金礦資源豐富并獲得大力開發有關。
唐代采金機構分布于六州,但以南方砂金為主,膠東并不是重點。北宋時已將膠東劃分為登、萊二州,到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全國采金的監(主管)、稅(稅務)、冶(冶廠)、場(采場)、坑(礦坑)只分布于四州一郡,而且并不包括膠東登萊二州,還不如唐代。到北宋中期,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增為六州十一冶,并將登、萊二州亦包括進來,六州中膠東已占其二,但還不是重點。到了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又增為二十五州,已為唐代的4倍,其中登、萊兩州黃金年產量高達9583兩,占全國總產量的89.5%,才使膠東產金在全國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