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宏
摘要:本文著重對烏海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黃河水患、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水土流失、煤層自燃、透水、瓦斯爆炸十二種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進行了剖析,介紹了致損情況,進而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地質環境 地質災害 成因致損剖析
1.問題的引出
烏海市地處烏蘭布和、毛烏素、庫布其三大沙漠包圍之中,黃河流域上游下段;地跨鄂爾多斯地塊西緣,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一個典型的礦業城市,30多年的礦業開發為國家和自治區的國民經濟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但是在開發礦業的同時,也相應地帶來不少地質災害問題,給全市的人民群眾造成了生命財產的損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2.烏海市礦業開發誘發的主要地質災害
據調查,烏海市境內因礦業開發引發的主要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煤層自燃、透水、瓦斯爆炸、黃河水患、黃河塌岸、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3.烏海市主要地質災害成因剖析
3.1崩塌、滑坡
主要由于陟坡上的巖土體被直立裂縫分割后下部空虛,進而折斷壓碎局部滑移而脫離母體,造成崩陷。有的則由于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雨水、地下水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引發滑坡。
據調查認為,根本原因是不規范地采石取土而造成。
3.2礦渣泥石流
主要由于在切割較深的溝谷上游采礦產生的廢石時就地亂堆亂放,選礦時流下的尾砂,經暴雨沖刷引發泥石流災害。進入汛期,一旦集中降雨,山洪從上而下一瀉千里,礦區內堆放的掘井廢棄物,煤泥之類被卷入水中,隨波逐流,往往造成尾礦潰壩,導致下游嚴重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頃刻間毀壩、毀田、毀地、毀房、毀生命。
3.3采礦地面塌陷及地裂縫
地下礦體被采出后,或者礦體水層被排出后,采空區周圍巖體應有平衡狀態發生改變,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覆巖的變形、破壞和移動,這些采空區隨時都可能冒落,產生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縫。
3.4黃河水患
在汛期、凌期黃河水位上漲、大量涌冰導致黃河堤決口、兩岸沖蝕塌岸。主要由于采礦時拋出的碎石和選礦時留下的尾砂,堆積影響引洪,導致黃河水受阻水位上升而引發黃河水患。
3.5煤層自燃
主要由于人為亂采濫挖,大部分采空區未按規定進行密閉,造成井下浮塵自燃,引起煤柱著火,繼而引起較大面積的自燃。
3.6透水、瓦斯爆炸
地下隨意采礦造成與相鄰老巷之間的阻隔層承壓不夠,致使老巷或采空區積水滲透到生產礦區而造成透水。而瓦斯爆炸全系人為不規范作業所造成。
3.7土鹽漬、沙漠和水土流失
在礦山建設和礦產開采過程中,由于剝除礦體表層土壤,直接破壞了地表植被,加之所產生的廢石、廢渣、尾煤等松散物質也易發生流失,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壞和巖石的侵蝕。特別是礦產開發破壞了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由于人為破壞環境,造成黃河水位上升、排水不暢引發土地鹽漬。
4.治理措施
4.1采取回填治理地裂縫、地面塌陷
對矸石山圍護擋墻并覆土,恢復植被,疏通自然河道,清理固體廢棄物,平整土地并進行土地復墾,修建地質公園1-2處,并優先治理對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難度大,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礦山,從而帶動和推進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工作。
4.2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更新
鼓勵研發礦業開發引起環境變化的防治技術,礦業“三廢”的處理和廢棄物回收與綜合利用技術,礦山采、選、礦產品深加工及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技術,環境污染控制與礦山生態重建等技術。
4.3拓展多元化的投資,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
國家、地方、企業共同努力,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環境保護與治理資金,各級政府要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加大投入比例,鼓勵企業和個人直接投資于礦山生態建設和地質環境治理,對投資者予以政策和經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