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蜀郡郡守文翁治蜀,采取系列措施發展文教事業,引入中原文化,此后蜀中學術得以發展,在宋代出現“蜀學”興盛的局面,在晚清以來又呈復興之勢。近世關于蜀學的論述,有劉咸炘的《蜀學論》、謝無量的《蜀學原始論》和蒙文通的《議蜀學》。以“蜀學”作為中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個分支學科而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則始于2002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舉行的“蜀學研討會”。該年10月,省文史研究館文史處處長安山征詢我召開一次學術會議的意見,我建議對蜀學進行討論。此建議受到隗瀛濤館長的重視,遂于12月21日由他主持于本館召開了“蜀學研討會”。議題為:蜀學研究的方式、方法、意義和研究計劃。參加會議的有館領導及館員和本地學者:陳信遠、胡湘蓮、鄧衛中、吳天墀、蒙默、謝桃坊、馬宣偉、曾紹敏、馮廣宏、楊正苞、張紹誠、胡昭曦、張邦煒。會議工作人員為文史處的李殿元、屈小強、安山、陳雅蓉。我在會上介紹了近年地方學術研究概況及開展蜀學研究的必要性。胡昭曦認為蜀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應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蜀學是巴蜀文化的一個方面,有必要加以研究。吳天墀談到過去王利器先生曾提出要振興蜀學,我們研究蜀學要找出它的特點,最好不要以狹隘的眼光去講蜀學,以國家事業為前提來講。張邦煒說:上次開巴蜀文化討論會有個偏向,老是講考古;蜀學研究的要點是反映四川的文化內涵,容易區別。蒙默認為蜀學的特點是它的靈活性和包容性,關于蜀學資料的整理很重要。曾紹敏以為近代蜀學是古代——特別是宋以來的繼承、轉型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王文才先生和龍晦先生因事未到會,但卻以其他形式表述了意見。王文才先生認為,蜀學從漢代一直沿用下來,代表地域文化,從學術來看與全國一致,但有特點:巴蜀文化主要為考古,蜀學則是四川文化的核心。龍晦先生也認為,蜀學偏重歷史、哲學,不能因巴蜀文化而放棄蜀學,有成立蜀學研究中心的必要。會議決定: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組建蜀學研究中心,以本館文史專家為主,聯系省內文史專家及國內外蜀籍學者,準備在成都召開第一次規模較大的蜀學研討會。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與西華大學相商,擬共建蜀學研究中心。2003年7月3日下午,文史館派我與安山到西華大學四川工業學院第五會議室商議有關問題。西華大學四川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葉耀培、西華大學統戰部部長曾加榮,副部長趙永濤及文科教師陳國先、遲乃鵬、鄭家治、紀國泰、鄒禮洪、官性根參加了此會。會議由我介紹蜀學研究的對象和意義,并說明共建“蜀學研究中心”的愿望。會議圍繞成立蜀學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如何展開工作進行討論,達成以下共識:西華大學與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合作共建“蜀學研究中心”,宗旨是“研究蜀學,弘揚蜀學,為四川文化建設作貢獻”;主要任務是開展學術研究,加強學術建設,開發文化資源,匯聚和培養學術研究人才。此后擬訂了《蜀學研究中心章程》。組織機構為:
名譽主任:隗瀛濤 羅中先 陳信遠
主 任:曾德祥 鄧衛中
學術組:組長 謝桃坊
副組長 曾紹敏 遲乃鵬
成 員:馮廣宏 徐志福 曹方林
鄒禮洪張 帆 紀國泰
學術顧問:蒙默 吳天墀 王家祐
王文才 龍晦 胡昭曦
張志烈 祝尚書項楚 陳國光
2003年12月18日蜀學研究中心成立會議于西華大學校園召開,出席會議者有四川省教委、省文化廳、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樂山師院、巴蜀書社、郫縣文化局的領導及學者五十余人,西華大學學生代表二百余人列席。會議由西華大學黨委副書記、蜀學研究中心主任曾德祥主持。西華大學校長羅中先作“弘揚蜀學為四川建設文化強省而努力”的講話,他說:
新組建的西華大學文史學科聚集了一批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的教授和專家,有一定的基礎。四川省文史研究館云集了一批有名望的文史專家,學術力量強,與西華大學共建“蜀學研究中心”,開門辦館,服務社會,可以更好地促進學術研究和優秀文化傳播。西華大學依托蜀學研究中心,有利于加強文史學科的建設,促進學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
羅中先校長繼而介紹了蜀學研究中心的機構設置,提出“條件成熟時,創辦《蜀學》專刊”。會上有六位學者相繼發言,各自題目是:蒙默《蒙文通先生關于“蜀學”研究的意見》、王文才《蜀學的興起》、龍晦《蜀學的特點》、謝桃坊《關于蜀學研究中心的工作建議》、遲乃鵬《蜀學研究中心的任務》、謝元魯《關于創辦〈蜀學〉輯刊的意見》。會后的中心工作是籌備召開首屆蜀學研討會。
2004年4月21日至22日四川省首屆蜀學研討會在郫縣桃園會議中心召開,近四十位學者參加,收到論文三十余篇。西華大學校長羅中先致開幕詞,表達了辦好蜀學研究中心的愿望,希望加強與省內外專家的聯系,做強西華大學人文學科。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隗瀛濤回顧巴蜀文化研究的狀況,展望蜀學研究的未來,明確提出蜀學研究中心的任務是以傳承文明,開拓創新為己任。他強調蜀學研究應該有自身的鮮明的特色,應該以蜀中學者個案研究為基礎,開展斷代的研究,或專門學科的整體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蜀學總論的研究。在會議中龍晦、龍顯昭、祝尚書、謝桃坊、王定璋、曾紹敏、胡昭曦圍繞蜀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范圍,以及蜀學與巴蜀文化的關系展開討論,向熹、鄒禮洪、鄧經武、陳德述、張建鋒、夏文光對蜀語的形成、古蜀先民的圖騰崇拜、近代四川書院教育、巴蜀哲學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交流,張紹誠、馮廣宏、徐寧、楊正苞、粟品孝、遲乃鵬、鄧郁章、姚正等對蜀中學者個案研究作了發言。四川師范大學學報主編李大明在發言中充分肯定蜀學研究中心的學術特色,建議設在四川師范大學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與蜀學研究中心聯手,共同為四川社會科學做貢獻。此次會議為深入展開蜀學研究奠立了基礎。
四川省第二屆蜀學研討會于2005年11月27日在郫縣團結鎮召開,參加會議者主要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西華大學、成都大學、樂山師范學院及宜賓學院各學術研究機構負責人及學者四十余人。會議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康濟民主持。蜀學研究中心主任曾德祥總結了中心自成立以來開展學術活動和完成的工作,勉勵中心研究人員定期開展學術交流,編輯出版高質量的《蜀學》輯刊。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張在德充分肯定了中心取得的良好的學術影響,宣布中心機構調整方案,希望更進一步整合雙方力量,推進中心工作。西華大學校長羅中先希望西華大學與文史館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圍繞學科建設,深化蜀學研究,多渠道爭取項目,擴大西華大學的影響。樂山師院稅海模介紹了郭沫若研究中心的發展思路、隊伍組織和學術研究運行機制。宜賓學院何仁富介紹了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開展工作、舉辦學術活動,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成功經驗。成都大學鄧經武對“成都學”研究作了交流。會議對蜀學研究的總思路、蜀學研究中心的發展,以及《蜀學》輯刊的出版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我們要全面開展蜀學研究工作是很困難的。當中心成立之初,我即堅持創辦大型學術輯刊《蜀學》,以此刊團結省內外及國外學者,發表有關蜀學研究的論文,爭取每年出一輯。謝元魯先生支持此意見。他認為只要連續出版五輯,必將在學術界產生影響;否則這個中心將會流于虛設。為此我們全力準備出版《蜀學》。我認為蜀學的核心是研究蜀中的學術思想,計劃組織關于蜀學理論、蜀學史、蜀學思想、蜀中學者研究和蜀學文獻研究等方面的論文。輯刊定名為《蜀學》,每年刊行一輯,每輯四十余萬字,繁體橫排,標準十六開本,連續出版。此計劃得到西華大學領導的支持,《蜀學》終于在2006年9月由巴蜀書社出版。我謹寫了發刊詞以表明本刊宗旨:
蜀學乃中華學術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優長。其肇起漢初,衍于晉唐;繁盛于兩宋,至晚清而復昌。自近代西學之東漸,時與維新,在京師設講堂以提新學,于川中辦蜀報作時事平章。梁任公以專學命題,引為重視;蒙文通撰專文議論,愈益顯彰。故淵源有自,名實相當。茲創輯刊,新辟園地,探討學術,不分界疆。冀我蜀同仁,學界師友,域外方家,咸為支持,盛舉共襄。為繼承蜀學傳統,繁榮中華學術,黽勉竭力,行建自強。夫自由獨立,乃學者品格之展現;求新辯難,為臻至高境之直航。樸素謹嚴,倡實學之風;持理爭鳴,為求真而商。岷山蒼蒼,岷水泱泱。蜀學事業,山高水長。蜀學之光,我輩弘揚。
此刊出版后因是關于蜀學研究的專門學術刊物,內容多樣而充實,設計古樸典雅,甚受學界歡迎,尤其得到蜀中老一輩學者的大力支持。在《蜀學》輯刊出版后,為了總結經驗,蜀學研究中心于11月25日在新繁北湖活水源召開工作總結會,西華大學和四川省文史研究館三十余位學者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心副主任鄒禮洪主持。中心主任曾德祥總結說:《蜀學》第一輯出版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希望購買和閱讀輯刊的讀者很多;此后集中力量辦好刊物,不斷提高質量和水平,爭取以刊物擴大中心的影響,以刊物團結學者,以刊物出好成果。我從學術的角度總結輯刊的成就與不足之處,強調提高質量,強調原創性,并通報了第二輯的組稿情況。西華大學地方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主任潘殊閑認為:蜀學研究與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發展研究都是很好的研究平臺,在名稱上占有優勢,一定要很好珍惜,把它做好。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和西華大學文史教師圍繞如何辦好研究中心,如何提高論文質量,展開熱烈討論。文史研究館館長張在德指出:蜀學研究一定要緊密結合四川建設文化強省的需求,主動介入地方政府的重大文化項目研究。羅中先校長最后說:《蜀學》刊物是旗幟,是蜀學研究中心和學校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代表性的產物,這桿旗幟不能倒,也不可能倒;希望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抓住這個特色,凝煉學科方向,清理發展思路。
自2006年《蜀學》輯刊問世,訖于2011年,連續出版了六輯,共發表二百四十余篇論文。關于蜀學史和蜀學理論的論文發表了二十余篇,其中有《蜀學與蜀學研究商榷》、《蜀學的性質與文化淵源及其與巴蜀文化的關系》、《劉咸炘的〈蜀學論〉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文翁學堂圖考略》、《論蜀學的特征》、《四川國學院述略》、《成都尚友書塾史述》、《我所知道的私立尊經國學專科學校》、《尊經書院研究》、《四川存古學堂及四川國學學校考略》、《〈蜀學〉再釋》、《古蜀史料辨偽》、《記〈文史雜志〉創辦前后》等。關于近現代四川學者的評論與介紹論文發表了近三十篇,其中有《廖平經學初探》、《蒙文通先生的經學思想與治經方法》、《論吳天墀先生研治西夏學的成就》、《蜀學后勁——李源澄先生》、《廖平經學述略》、《白敦仁先生學術述略》、《賀麟家世考》、《曾棗莊治學述略》、《劉伯谷先生訪問記》、《劉孟伉先生學述》、《徐仁甫先生學述》、《謝桃坊先生詞學研究述評》、《龍晦先生專訪實錄》、《宋育仁與其〈泰西各國采風記〉》、《石天河自述——在學術邊緣上的足跡》、《龔蔭的治學道路和學術貢獻》、《試述蒙文通先生關于佛典與道經之研究》、《民國學者李源澄簡論》、《劉咸炘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讀向熹先生的〈簡明漢語史〉》、《漢語史專家向熹先生訪談錄》等。關于蜀學史料刊出有常璩的《蜀學之興》、李石的《蘇文忠公集御敘跋》、全祖望的《新學與蜀學》、劉咸炘的《蜀學論》、蒙文通的《議蜀學》、劉咸炘的《自述》、傅增湘的《宋代蜀文輯存序》、顧頡剛的《〈蜀王本紀〉與〈華陽國志〉所記蜀國史事》、李調元的《童山自記》、謝無量的《蜀學原始論》、廖幼平的《我的父親廖平》等。以上三項是《蜀學》輯刊最富特色的欄目,著重探討蜀學理論,標榜和發揚近現代蜀中學者的學術成就,搜集蜀學史料,搶救近現代蜀學資料。這些是蜀學研究中的極重要的工作,甚受學術界的支持與歡迎。此外關于蜀中學術思想和蜀學文獻研究的論文是《蜀學》的主體部分,共發表一百八十余篇,對從先秦至現代的蜀學個案均進行多視角的具體研究,出現了許多原創性的新成果。我們縱觀《蜀學》輯刊,它應是專門性的、富于學術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學術刊物;因此它于2011年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受到學術界更為廣泛的關注。
當我們回顧蜀學研究十周年的歷程時,我們由衷地感謝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和西華大學的領導們具有高瞻遠矚的卓識,大力支持《蜀學》的出版,尤其感謝蜀中學者的支持,將《蜀學》視為我們共同開發的園地。在過去的十年間,擔任《蜀學》顧問的有:羅中先、張在德、隗瀛濤、張小楠、孫衛國、王民樸、唐建軍、李勁松、胡丹、王政書。先后的編委成員有:王文才、安山、李大明、李誠、祝尚書、胡昭曦、施維樹、紀國泰、陳國先、徐志福、張帆、張志烈、張建鋒、康濟民、曹方林、曾加榮、曾紹敏、曾德祥、馮廣宏、項楚、鄒禮洪、遲乃鵬、龍晦、鐘興明、謝桃坊、潘殊閑、謝應光、曾棗莊、劉復生、蒙默、黃開國、張邦煒、王學東、江玉祥、譚繼和。這十年間,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隗瀛濤、副館長鄧衛中、館員吳天墀、館員楊正苞、四川師范大學教授王文才、四川教育學院教授龍晦,這六位支持《蜀學》的前輩學者已歸道山,我們謹于此深表悼念。這十年間,蜀學研究中心由擬議、成立而至成長。現在西華大學已經形成了一支蜀學研究的團隊,集聚了大量資料,有一批專業工作人員。這正如羅中先校長所期望的那樣:西華大學依托蜀學研究中心,有利于加強文史學科的建設,促進學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蜀學》輯刊第六輯的主編為潘殊閑,副主編為謝應光和曾加榮,我暫時擔任執行編輯,并自此退出編輯工作。我希望此刊保持辦刊宗旨,保持學術特色,愈辦愈好,真正成為蜀中學術一桿永不倒下的旗幟。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