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棟 魏海軍 黃小林 李叢叢 梁成文 谷斌 艾玉峰
隆鼻術后特別是綜合隆鼻術后鼻部及中面部的腫脹、瘀青,常會導致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后期的軟組織增生則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封閉引流技術是外科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科治療中應用廣泛。在術后預期創面難免有較多量血液或滲出時,特別是有形成殘腔可能時,置放引流可以避免血腫、積液,保證手術腔隙部位干燥利于肉芽生長[1-3]。從而促進傷口愈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我科通過實踐,采用注射器和硬膜外管作為引流裝置,應用于鼻部整形患者術后引流,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自2011年1月~2011年10月,隆鼻術后采用硬膜外管作引流的共計101例。男4例,女97例,年齡17~58歲。綜合隆鼻85例,單純隆鼻16例。根據患者病情,引流時間為24~48h。同期對照組未用引流的95例。男2例,女93例,年齡19~50歲。綜合隆鼻56例,單純隆鼻39例。兩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隆鼻效果。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一次性使用硬膜外管,5ml無菌注射器針筒1副。
2.2 方法:取一次性使用硬膜外管, 前端3cm每間隔1cm開一個約0.07cm×0.2cm小洞,即成引流管。將引流管頭端置于隆鼻術中腔的近鼻根最里處, 自一側鼻孔內切口處引出(見圖1,縫合線固定。縫合完畢后通過連接帽外接5ml一次性注射器,向后抽動活塞至5ml左右,將針頭護套卡在活塞柄與針筒之間,形成一個密閉無菌的引流裝置(見圖2,滲血和滲出液在負壓的作用下流入注射器內。將注射器妥善固位,24~48h后拆除引流管,引流口處無需再次縫合,常規7后拆線。
3結果
兩組患者隨診1~3月,均恢復良好,取得了較好的隆鼻效果。隆鼻術后的留置硬膜外管作引流及時清除術區的滲出物,減輕術后腫脹、瘀青,加速創面的愈合過程,縮短了預后恢復時間,減輕后期軟組織增生。期間患者自身不適感受明顯減輕。典型病例如圖3、4。
4討論
隆鼻手術是我國開展醫療美容整形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術后常出現局部水腫和皮膚瘀青[4]。一般正常情況下術后腫脹48~72h水腫達到高峰期,大部分水腫將在3周內消退,術后恢復時間長。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應用自制引流裝置進行隆鼻術后引流在減輕術后腫脹、瘀青和后期增生的減輕起到了明顯效果。選擇硬膜外管具有取材方便、應用簡便、實用的優點。值得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推廣。
4.1 理論基礎:首先,正確合理的外科引流可以消除術后的積血、積液、壞死組織和異物,消滅死腔,減輕局部張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保證縫合部位良好愈合,減少感染機會[5]。積血、積液是局部早期腫脹及后期纖維組織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隆鼻手術,即使是開放入路或內窺鏡手術依然是面臨手術視野小、操作不便、暴露不徹底的問題。這使得手術操作過程中的創傷增大,出血點增多,深部的止血難度加大。本身鼻部皮膚較薄皮下出血也不宜止血[6]。加上術中無法封閉的腔隙較多。如:①剝離后的鼻背軟組織與其下方的軟骨及骨組織間的腔隙;②鼻中隔剝離、切取后的腔隙;③假體植入后的假體外周腔隙。這些因素導致了隆鼻術后的積血、積液機會明顯增多。所以,在隆鼻術后應用引流管有一定必要性。
4.2 引流技術的選擇:封閉式負壓持續吸引,使創面得到充分引流,減輕水腫,減少污染,加快創面愈合,是一種高效地促進創面愈合的純物理療法。筆者在隆鼻手術中采用以注射器和硬膜外管自制的引流裝置,能及時引流出切口的滲血滲液,不易堵塞,單向通道較少避免引起感染[8]。能較好的達到預期引流效果,滿足臨床需要。
4.3 引流管材料上選擇硬膜外管:①管徑細對于整形手術的切口影響小;②管壁張力高不宜被吸扁堵塞,柔韌性好不宜斷裂滯留;③有專門的連接帽方便與注射器相連接,有刻度對留置深度一目了然,利用注射器上的刻度可準確記錄引流量,便于觀察;④取材方便屬手術室常備物品。
在臨床應用中應注意由于硬膜外管管徑較細做側孔難度相對較大需術前練習,術后患者需留院觀察等待引流管拔出后方可離院減緩病床周轉。
[參考文獻]
[1]周建大,劉進言,胡媛,等.引流與創面修復[J].中國全科醫學,2009,(10):913-915.
[2]邢寶才,宋軍民.外科引流的合理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 27(1):48-50.
[3]趙萬秋,錢火紅.外科創面封閉式引流的應用研究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3): 48-49.
[4]蘭振興.隆鼻術后并發癥預防的臨床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2): 189-190.
[5]倪海葉.外科引流的正確選擇[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 16(003):250-251.
[6]王愛平,龔邵新,彭田紅,等.外鼻被覆軟組織的解剖學觀察及臨床意義[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6(4):436-438.
[7]劉萍.不同規格注射器在面部美容整形術后傷口引流的應用[J]. 中國美容醫學,2010,19(3):63.
[收稿日期]2012-03-22[修回日期]2012-05-08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