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宋永輝
肥胖癥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以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和細胞數增加,從而導致體脂占體重的百分比異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過多沉積脂肪為特點[1]。目前,肥胖已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全世界肥胖癥正在以每5年翻1倍的速度增長[2],在我國肥胖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10年間我國肥胖增長率為10%,青少年肥胖問題也日益突出[3];大城市小學生肥胖率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正處于快速上升期[4]。肥胖已經成為維護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腫瘤以及睡眠-呼吸紊亂等疾病有明顯的關系[5],同時也會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1肥胖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許多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個性、情緒、行為、社會適應能力及自我意識等方面都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體態的過度肥胖造成兒童較重的心理負擔,繼而在個性上易產生悲觀、離群、孤僻及害怕與人接觸等心理,逐漸形成了內向的性格和不穩定的情緒,不積極主動地參加集體活動,社會活動能力較差[6]。肥胖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普遍略高于正常兒童,并隨肥胖的加重,其行為問題發生率增加,尤其女孩更為明顯[7]。Tsai等[8]的一項選擇玩伴類型的研究顯示,受測兒童選擇不同體型兒童圖片時,他們把肥胖者歸為最不喜歡的玩伴。有研究報道[9]300例肥胖患兒,其中重度肥胖9例,中度肥胖38例,發生抑郁率100%,輕度肥胖253例,發生抑郁169例,抑郁率66.8%,說明肥胖越嚴重,發生抑郁越明顯;肥胖患兒發生抑郁主要是由同齡人的歧視加上不合群及自卑心理造成。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對自身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10];楊勤等[11]研究發現肥胖兒童的自我意識受損,自我評價低,有更多的焦慮、不合群、幸福與滿足感差等。
2肥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肥胖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安春日等[12]以肥胖學生136人作為肥胖組,體重正常學生726人作為對照組,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肥胖中學生在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等維度上較體重正常的學生嚴重。肥胖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體重正常的學生,隨著肥胖程度的加重,心理問題隨之加重,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明顯高于體重正常的學生[13]。肥胖中學生與人相處時易不自在,交往缺乏主動性,長期不良情緒會導致生活興趣減退,甚至自殺,肥胖男生表現為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強迫、不能守紀律等,肥胖女生表現為過度依賴、不聽話、逃學等[14]。
3肥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肥胖癥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社會功能等方面均帶來嚴重傷害,使負性情緒增加[15]。一項通過scl-90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肥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同齡大學生組常模,特別是在焦慮、人際關系、強迫癥狀、抑郁、敵對和精神病理6個因子的得分較高[16]。一些肥胖大學生表現為固執、內向、情緒不穩定的特征,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總是通過想象了解他人對自己形象的看法,易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肥胖女大學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大學生,一些女大學生由肥胖引發焦慮,再由焦慮導致暴飲暴食,引起體重進一步增加,形成體重增加與抑郁焦慮的惡性循環[17]。
4肥胖成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單純性肥胖成人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肥胖成人心理健康狀況較適宜體重者差,表現為人際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癥狀明顯[18]。這些精神癥狀究竟是肥胖的原因還是肥胖的繼發性心理問題尚不清楚[19]。
5小結
肥胖兒童易產生悲觀、離群、孤僻及害怕與人接觸等心理,逐漸形成了內向的性格,甚至出現抑郁、焦慮,社會活動能力較差,這就要求家長及社會了解兒童肥胖的影響因素,開展兒童肥胖的防治工作,對已出現心理問題的肥胖兒童給適當的心理干預。肥胖中學生較體重正常者易出現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為應對此情況,肥胖中學生應合理安排膳食,加強體育鍛煉,另外學校也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來幫他們改善不良心理。肥胖大學生焦慮、人際關系、強迫癥狀、抑郁、敵對都較體重正常者明顯,因此,學校、社會要給肥胖大學生尊重及支持,為他們提供心理幫助,并改善他們對肥胖的認知。肥胖成人人際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癥狀明顯,這便需要在防治肥胖同時,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采取恰當的心理治療。總之,無論是肥胖兒童、肥胖中學生、肥胖大學生還是成人肥胖者都較體重適宜者心理健康狀態差,筆者認為在改善他們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適當體育鍛煉的同時,需呼吁全社會對這一群體進行關心和愛護,不歧視,不遠離,給予適當的社會及家庭支持,并提升肥胖者的自我意識,以進一步提升肥胖者的身心健康,對心理問題突出者要給予必要的心理或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朱慧娟,肥胖癥的診療現狀[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5):385-386.
[2]盛志峰.肥胖與胰島素抵抗[J].醫學綜述,2003,9(7):428.
[3]雷芬芳,陳彥霖,羅少松.超重肥胖大學生的健心效應[J].湘南學院學報,2010,31(2):122-124.
[4]許麗麗,王志春,石武祥,等.兒童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8):3529-3531.
[5]孫志娟,黃之瑜.肥胖的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01,32(1):39-43.
[6]周 麗,程 穎,周 穎,等.肥胖兒童的個性、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J].沈陽醫學院學報,1998,12(1):36-39.
[7]董燕燕,梁麗娟,田紅霞.單純性肥胖兒童智商及社會適應能力調查[J].河南醫藥信息,2002,10(1):13-14.
[8]Tsai AG,Fabricatore AN.Obesity: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 [J].Am Fam Physician,2006,74(5):867-868.
[9]李高云.肥胖患兒抑郁狀況調查及心理疏導[J].工企醫刊,2009,22(6):68-69.
[10]肖延風.肥胖兒童自我意識與心理行為特征[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8):634-635.
[11]楊 勤,陳 非.肥胖癥的行為心理影響因素[J].現代康復,2001,5(9):14-15.
[12]安春日,楊 慧,陳曉梅,等.136名中學生不同性別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社區醫師,2007,9(5):139.
[13]王 巖,李鳳英.單純性肥胖初中學生心理衛生狀況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7,39(8):979-980.
[14]艾 霞,楊艷杰,張 旭,等.哈爾濱市肥胖中學生心理行為特點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5):612-613.
[15]廖 鋒,王小英.肥胖大學生抑郁情緒調查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5):64-67.
[16]雷芬芳,羅少松,何琦峻.健身塑形運動對超重肥胖大學生血脂體質指數及心理健康的影響[J].湘南學院學報,2008,29(5):120-123.
[17]增 紅,黃文庚,黎光明.高校肥胖大學生抑郁與社會支持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7):504-524.
[18]李紅政,姚樹橋,蔡太生,等.單純性肥胖成人心理健康狀態的追蹤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3):258-260.
[19]Jebb SA. Aetiology of Obesity[J].Bri Med Bulletin,1997,53(2):264-285.
[收稿日期]2012-02-02[修回日期]2012-04-11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