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廣昌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孫中山之子孫科出任國民黨行政院長,尋求“光榮的和平”,以挽救國民黨的統治。在內閣組成前后,他要求蔣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權主持和談。蔣下野后,他既反對蔣的和談原則,又反對桂系的企圖。由于桂系的倒閣,也由于孫科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致使孫科的去職,因此,其一廂情愿的“光榮的和平”,也就自然而然地以破產收場。
蔣孫妥協孫科任立法院長
對孫科“光榮的和平”計劃破產經過的追述,不但能揭示蔣介石集團、桂系和孫科三大派系各自企圖與國共和談的真相,而且有助于了解國民黨統治崩潰前夕各派之間政治關系的演變和分化軌跡。下面,由筆者對此經過細細道來。
1948年10月至11月,隨著蔣介石經濟上金圓券崩潰、軍事上在遼沈決戰中失敗,孫科決定嘗試和談,以挽救國民黨的統治。在孫科任院長的立法院,有人即提議蔣介石應該“休息”。孫科雖未明確提出蔣必須下野,但也與主和之于右任、邵力子、張群、張治中、張伯苓等人頻繁“交換意見”。對此,蔣介石一度斷然拒絕,并嚴厲指責主和者“喪失了民族精神,完全是投降主義者”。
但是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于1948年11月22日結束后,蔣因喪失18個整編師而慘敗,不得不同意孫科出任行政院長主持和談。其實,蔣介石并非完全因孫科的壓力而同意他繼任行政院長;相反,這是蔣在經濟軍事都非常惡化的背景之下考慮戰略撤退的必然結果。這一計劃的推行,需要以“和談”為幌子,組成一個“和談”內閣。
從各種關系來說,孫科是蔣認為最合適的人選:第一,在與中共關系上,孫科基本主張以和平解決國共矛盾,強調國民黨雖然“在軍事上比共產黨人強大得多”,“但是不能指望消滅從事游擊戰的中共”,他因此一度被中共視為國民黨中持論較公正者。第二,在對蘇關系上,孫科一度是國民政府同蘇聯打交道的重要人物,蔣可以利用他同蘇聯再度接觸。第三,在對美關系上,孫科因曾經竭力打造一部憲法限制蔣之獨裁而被美國視為“自由分子,立場居中偏左”,并在全面內戰爆發后放棄親蘇而親美。蔣以他出任行政院長,不但可以“對美表示友好”,并可答復其“關于擴大中國政府基礎之要求”。第四,在國民黨派系關系上,由于孫科是孫中山唯一嗣子,有人希望他“作為團結的象征,對黨的日益擴大的分裂局面至少能起到某些彌合的作用”。因此,盡管何應欽、張群均有意問鼎行政院長,蔣也考慮過胡適和張治中,但還是于11月26日決定由孫科出任行政院長。
孫科接任后,就“毅然決然地要求賦予他負責的行政院以正當的權力,尤其是在戰爭與和平這樣的關鍵問題上的決策權”。一方面,他以醫治足疾為名赴滬,自信數日可以組成和談內閣。果然在幾天后,張群、陳立夫、張治中等人對入閣一事原則上均已同意。在這些人中,兩張贊同與中共直接商談,陳立夫贊同美國、蘇聯、法國和英國四國調解,雖然在和談方式上意見不同,但均認為需要和談。張治中還與黃炎培協商了國共和談的步驟和方式。
其時,蔣介石正布置徐州、蚌埠地區作戰,企圖南北夾擊解放軍,一舉穩定江淮局勢。這決定了孫科不能組成和談內閣。在尋求美國的支持上,蔣派張群專門詢問司徒雷登是要求他退休還是支持他繼續從事反共“事業”。在人事上,除了強迫孫科延納朱家驊、張厲生入閣共同努力,一致殺“賊”外,蔣還拒絕孫科以張治中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國防部長之請求,并將吳鐵城爭取過來站在自己一邊,要求孫科以吳任副院長兼外長,使吳“切實取得對行政院的控制權”,張治中因此決定返回蘭州。在權力上,蔣拒絕孫科賦予行政院全權的請求,將一切權力集中于總統之手。這樣,孫科12月15日入寧晉謁總統后心情很沮喪。
孫科并不甘心,強調如果張治中不能入閣,他就不再擔任行政院長。同時,他要求司徒雷登表態,美國是支持“繼續作戰,還是求取和平”,是否勸告蔣“退休或到海外旅行或以其他方式消除他對國事的絕對控制”。但是,這些努力仍然落空,蔣介石堅持吳鐵城必須入閣。
顯然,孫科無力組成全權負責和談的內閣,因而一氣之下準備擬就一個聲明,解釋他不能組閣的原因。但是,他的本意是追求“光榮的和平”,他幻想江淮局勢穩定后再“設法由共黨方面獲得談判的和平中的最好條件”,因而既同意繼續與共產黨作戰,又強調不能完全關上和談大門。蔣介石表示同意。這樣,孫科終于在12月20日組成內閣,吳鐵城任副院長兼外長,張群、張治中、陳立夫、翁文灝、張厲生、朱家驊擔任不管部務的政務委員。從接任之日算起,孫科組閣竟然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
由上述可見,孫科最終只能組成一個能戰能和的內閣。作為一個“能戰”的“戰斗內閣”,孫科聲言“政府剿匪具有決心,決不輕言妥協”。作為一個“能和”的“和平內閣”,孫科宣稱“政府用兵的最后目的,在于爭取和平”。這種內閣本來是孫蔣雙方妥協的產物,蔣介石卻把自己打扮成“天使”,而把孫科變成“斗士”。
迫于形勢孫逼蔣退身下野
孫科內閣組成之時,正是人民解放軍將杜聿明集團包圍起來準備聚殲之際。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乘機逼宮,要求蔣介石下野和談。蔣一度答應于元旦引退,在這一背景下,孫科雖也一再向蔣總統建議和談,但是決定“不致立即作重開和談之努力,而暫時采取觀望之態度,以等待適當之時機”。因此,當新聞報道他已派代表到上海、香港同李濟深磋商和談條件時,他當即否認。正在孫科期待“適當之時機”到來時,中國共產黨宣布了戰犯名單,蔣介石、李宗仁、孫科等都名列榜首。蔣很惱火,聲稱“我如不能戰,即亦不能和。我如能戰,則言和又徒使士氣人心解體。故無論我能戰與否,言和皆有百害而無一利”。于是蔣改寫了自己的新年文告和有關演講詞。一方面,他宣稱內戰責任須由中共承擔,聲稱他一直本著“和平建國”的一貫政策“為蘄求和平與共黨委曲求全”,但是中共全面“叛亂”,他不得不“戡亂”。如果中共無“誠意”,他就“決予剿平”。
孫科對此非常不滿。針對文告所談各點,他當晚即作廣播講話,強調:其一,蔣把內戰責任完全推到中共身上“有些不妥”,國民黨、民盟和社會賢達等也要承擔。為此,孫科“頗有意思”地指出1946年“曾經商定了一個和平建國綱領和解決各種爭端的具體方案”,批評蔣介石置之不理。這些表明,孫科在內戰責任與和談條件上向中共作了一點“讓步”,并要求蔣下野。孫科宣稱他既然“擔當行政院長的重任”,就須“以最大的努力,求和平的實現”。這與蔣之“戰斗聲明”顯然是矛盾的。
在孫科的壓力下,蔣介石于1949年1月2日召集孫科、吳鐵城、張治中、張群等人討論與中共和平談判問題。討論結果是,孫科致電邵力子到寧會商進行辦法,并要求他出任首席談判代表。
據此,吳鐵城1月8日以外長身份正式請求四國調停。1月10日,孫科、吳鐵城進一步要求顧維鈞“力促美國與蘇聯同意聯合行動”,如果美國不同意,則要求美國單獨或與英法發表支持南京對共產黨的和平呼吁的聲明,或者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支持中國。這一情況深刻反映了孫科、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復雜的關系。當時任外交部次長的葉公超后來稱是李主張四國調停,桂系骨干分子程思遠則辯稱是蔣示意孫科指示吳鐵城出面的。無論是誰提出,孫科不但同意請求四國調停,而且在蔣下野問題上同李宗仁達成一致。雖然蔣介石仍然念棧不退,但是,形勢的發展對蔣更為不利。人民解放軍一方面于1月14日總攻天津,一方面前進到京滬地區的長江北岸,并試圖渡江。毛澤東選擇在總攻天津的當天發表聲明,宣布國民黨政府如果“愿意實現真正的民主的和平”,就須以八個條件為基礎進行談判。
這一聲明在國民黨政府內立即引起反響。58名立法委員1月16日聯名致函孫科,認為中共既然“表示愿與政府商談和平,此誠實現和平之適宜時機”,要求孫科“以大智大勇之決心,立即派定適當人員,與共產黨取得聯絡,促其同意即日停戰,開始商談”。1月19日,“未及簽名”的立法委員40余人致函孫科提出同樣主張。中國民主自由學會則明確要求蔣介石下野,宣稱:“蔣總統完成了領導北伐與抗戰的歷史使命,有權利光榮退休,不必再將國事煩他”。孫科立即利用這一情況向蔣施加壓力。他在1月17日召開的國民黨中政會會議上出示立法委員信件。在1月19日內閣會議上,他又宣稱立法委員兩度致函“多為和平而呼吁”,強調這是“普遍民意之所趨”,因此“應及時就此案予以討論”。
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于1月21日宣布“引退”。他在引退聲明中不但無只字批評中共八條,并且把他自己的五條也取消了,這表明他放棄了自己的元旦文告。雖然蔣稱其下野是桂系逼的,但也有孫科的“功勞”,當時之報道就孫科曾稱“如果委員長拒絕和平,內閣就辭職;如果委員長接受和平,則他本人將引退”。
“光榮和平”終落空
蔣介石下野后,孫科、蔣介石、李宗仁圍繞什么樣的“和平”展開了新的較量。孫科把尋求“光榮的和平”以維持國民黨的統治,作為他的主要任務。
桂系的首要打算是,一方面企圖聯合中共一致對蔣,以防其再起,一方面憑借“長江天險,拒敵渡江”,達到“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讓共產黨去搞,長江以南由我們來搞”的目的。如果該目的達不到,李宗仁就打算由自己與中共進行全面和平談判,以建立聯合政府。
蔣介石則企圖在李之和談掩護下進行戰略轉移,并準備在李宗仁和談不成或傾向投誠時東山再起。他將24個軍72個師、近50萬人的兵力,分布于湖口至上海段長江南岸約500余公里的正面,此舉不僅是要阻止解放軍渡江,而且意在控制南京,威脅李宗仁。如能阻止解放軍渡江,蔣介石自然成為“劃江而治”的一方。如此目的不能實現,蔣就戰略撤退,并“秘密將海、空實力逐漸南移,以臺灣為中心”,使桂系不能以半壁江山與中共分庭抗禮。
不言而喻,蔣介石與桂系的各自利益是根本對立的,孫科也反對桂系的企圖。至于孫蔣之間,在維持國民黨統治這點上,蔣介石支持孫科的“光榮的和平”,國防部政工局長鄧文儀就宣稱“和平”只能是“平等的和平,全面的和平,有條件的和平”。
但是,蔣孫二人也有矛盾。除了孫科企圖由自己與中共和談外,還在于:實現“光榮的和平”的前提是堅守長江,確保江南,而蔣介石的戰略撤退是不利于這一前提的。比較起來,蔣介石、孫科與李宗仁的矛盾為主,二人之間矛盾為次;李與蔣的矛盾為主,與孫科的矛盾為次。
和談主要在中共和李宗仁之間展開,蔣李之爭成為國民黨中之主要矛盾,孫科無力左右國民黨政局的發展。盡管如此,孫科仍然設法求和。孫科的求和陷入絕路。而在此前后,李宗仁加快了求和步伐。1月27日,他發出著名的致毛澤東的卯陽電,再次強調以八條為和談基礎,特別是贊成商談懲辦戰犯。中共表示歡迎,指出如果他立即逮捕蔣介石、陳立夫等各主要戰犯,“以便實現真和平真民主,那就是好的”;同時,中共建議他立刻同華中的白崇禧匯合,達成關于華中地區和平解放的協議。
2月15日,傳出孫科辭職、由張治中或黃紹竑繼任的消息,有人稱:“系因李代總統在其與中共謀取政治解決的努力中,獲得更多之支持,使因戰爭而支離破碎的中國的和平希望漸形增大。”
但是,李此舉也未成功,其原因在于遭到孫蔣聯合抵制。孫科則一方面拒絕回南京,一方面以李宗仁曾計劃遷都廣州為由,聲稱“政府遷地辦公”是“得李副總統(而非李代總統)同意”的,決非他“所可獨斷”。
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他認為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勢力,最好同中共建立聯合政府。孫科一再強調“光榮的和平”、“平等的和平”,雖然是針對中共而來,也是對桂系作側面的攻擊,可見孫科和桂系之間矛盾還是相當的尖銳。
僅僅是桂系的壓力,還不足以迫使孫科去職,孫科還遭到蔣介石的反對。在2月17日,蔣就強調李宗仁既然有意調換孫科,可由其自行決定其行政院院長的人選。3月上旬,他進一步決定“對孫不勉強予以支持,如大勢所趨,孫被迫辭職,只有聽他辭去”。在此情況下,孫科不得不于3月8日辭職。
總之,孫科在國民黨軍戰略決戰失敗的背景下,企圖尋求“光榮的和平”,以挽救國民黨的統治。他首先竭力逼蔣介石下野進行和談;此后,他反對李宗仁所主張的和談,同時指責蔣要為國民黨的失敗承擔責任。不僅孫李、蔣桂之間矛盾激烈,孫蔣之間也很尖銳。決定國民黨和談的主要因素是蔣桂之間的較量,孫科并無什么力量實現“光榮的和平”,其去職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