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旗
橫亙在中東亞的中華古國與被大西洋、地中海、北冰洋環繞的歐洲大陸,同日不同輝,同天不同地,兩地民族之間,方方面面千差萬別。婚姻風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婚俗飽含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在歐洲人的眼中具有濃厚的東方韻味;而歐洲民族的婚嫁習俗,在中國人看來也別具異國風采,更是時下年輕人流行效仿的對象。
回首近二十年來中國年輕人的婚禮:從西裝成為新郎的正裝,到紅色婚紗的出現;從淺色婚紗的普及到以白色婚紗為主導;從熱鬧歡慶的拜天地、鬧洞房,到新人攜手走進裝飾豪華、西方氣息濃厚的星級酒店……西方婚禮文化充斥著現代時尚的中國婚禮,時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謂的西式婚禮了。但嚴格地說來,當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禮并非真正西式的婚禮。那些身著雪白婚紗與筆挺西裝站在教堂前親密合照的中國新人,在蜂擁效仿西方模式的時候,又有幾對真正了解這些婚俗所體現或隱含的文化背景呢?
婚禮進行曲——看中西婚禮形式差異
(一)中式婚禮儀式繁瑣,西式婚禮儀式簡潔
中國的傳統婚俗講“三書六禮”,所謂“三書”,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時用;禮書(過禮之書)實為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用;迎親書即迎取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時用。所謂“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古時婚禮之首,男方屬意女方時,宴請媒人做媒,今稱“提親”;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俗稱“合八字”;納吉:經占卜之后若屬吉兆,男方遣媒人致贈薄禮;納征:男方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請期:由男方家算命先生擇日,即選定婚期;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方家迎接新娘。而在這之間還有換庚譜、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婚禮中的每項活動都有大量的禁忌和規矩,比如新娘嫁妝中一定要有寓意繁多的物品:剪刀喻蝴蝶雙飛,痰盂喻子孫桶,尺子喻良田萬頃,片糖喻甜甜蜜蜜,包銀腰帶喻腰纏萬貫,花瓶喻花開富貴,銅盆和鞋喻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和碗喻衣食無憂,七十二套衣服、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喻豐衣足食等等。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婚禮當日程序也較為復雜。首先,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須先祭拜祖先,而后在一路隨行的鞭炮聲中前往女方家接親。“接親”對新郎來說,并非輕而易舉。新娘的密友會設置重重關卡阻止新郎見到新娘,新郎必須順利渡過所有難關,方可見到新娘。新人在女方家中上香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道別,并由父親蓋上頭紗,隨后由一位福高德重的女性長輩持傘護其走至禮車。新娘上車離開不久,女方家長會將一碗清水、白米灑在車后,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接親的隊伍即將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再次鳴炮動樂相迎。然后,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至此禮成。隨后開始喜宴,新娘新郎向各桌一一敬酒。喜宴結束后,新人要端著盛有香煙、喜糖的茶盤立于家門口送客。
中國傳統婚禮中鬧洞房也是一項別具特色的活動,鬧洞房的親朋好友往往使出各類新招數,讓新郎新娘喧騰一番,同時也表達賓客祝福之愿。在成功鬧完洞房后,新人們盡管身心乏力,但還是要熱情歡送客人離去,要誠摯地感謝別人為婚禮所增添的歡樂氣氛,并懇切歡迎大家日后常來做客。如此忙碌的一天結束之后,新郎終于算是抱得美人歸。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地緣廣闊的文明古國,其婚俗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環境中也有所差異,文中描述的僅是一些為國人普遍認可的婚禮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新人無須此般勞師動眾。通常男女相遇之后,彼此自然地相互吸引,進而相互追求,再相互依戀,由好感到熱戀,直至甘愿將自我完全地奉獻給對方,在相互承諾之后組建家庭并為未來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戀愛是兩人互動的,互動到一定階段就結為婚姻。但他們對婚禮也同樣有著種種習俗,譬如婚禮必備:舊(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 (Something Borrowed)、藍(Something Blue)。“舊”指新娘的母親傳下來的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著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據說從親友家借來的金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指新娘的一些飾物和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

西式婚禮步驟也較為簡潔: 首先來賓進入教堂入座等候,在《婚禮進行曲》的伴奏下,親友點上蠟燭,牧師領唱詩班進場, 宣布婚禮開始。隨后,新娘挽著父親的手,步入大堂, 伴娘和花童尾隨其后, 全體來賓起立。父親將女兒從教堂紅地毯的一端送到站在另一端的新郎手里,表示新娘的家人正式把女兒托付給新郎。牧師為新人證婚,在牧師及所有來賓的見證下,新人進行結婚宣誓,并在結婚證書上簽字。最后,新郎新娘通過互戴婚戒的形式宣告禮成,于是將會上演新郎親吻新娘的浪漫一幕。為表祝福,來賓一起在唱詩班的帶領下合唱祝福歌。
與中國聲勢浩大的喜宴相比,西方婚禮的茶會或自助餐晚宴就略顯冷清,但也溫馨。蛋糕和香檳是婚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有的國家甚至盛行用石膏、硬幣、巧克力做成的蛋糕作為新婚禮物,新婚夫妻同心合力敲開蛋糕,以示新生活就此開始。婚宴過程中有時也穿插一些夫妻互動小節目,例如在德國新婚夫妻要比賽剪桃心,相傳剪得快的一方,將來在家中有較高的話語權。儀式通常以在場所有來賓及新人一起放飛氣球作為尾聲,最后眾人目送新婚夫婦踏上蜜月旅程。所謂“蜜月”是指在婚后30天內,新婚夫婦單獨相處,共度甜蜜時光。
(二)中式婚禮喜慶,西式婚禮莊嚴
中西兩種婚禮氛圍大相徑庭。中式婚禮要求有熱鬧的氣氛,人氣越旺越好,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結婚時一定要熱熱鬧鬧,一般都選在交通方便、空間寬裕、人氣旺的庭院或酒店舉行。西式婚禮從始至終都充滿著莊重的氣息,婚禮一般是在教堂或其它較為安靜的大廳舉行,安排井井有條,循規蹈矩,不像中國婚禮那樣熱烈歡騰。
聲音上,中國婚禮當天鞭炮聲不絕于耳,婚禮場地常常鼓樂齊鳴,甚至穿插一些娛樂節目;而在歐洲,教堂里播放的《婚禮進行曲》莊嚴神圣,播放音樂時全體人員屏息靜聽,沒有任何其它聲響,儀式在非常莊重的氣氛中完成。
顏色上,中式婚禮總以大紅色烘托著喜慶、熱烈的氣氛。“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的象征。在傳統婚禮上張貼大紅雙喜字,新娘的遮臉是紅蓋頭,穿的吉服是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大紅花,等等。這些紅色服飾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的氣氛,同時也暗示著新婚夫婦婚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再看西式婚禮,新娘一般著白色婚紗,新郎著黑色禮服,使觀者頓生莊重嚴肅感。新娘的捧花、周圍環境的裝飾都以白色為主,營造出安靜祥和的氣氛,白色也代表著純潔和忠貞。
規模上,中式婚禮講究盛大而熱鬧,從接親到拜堂,一場婚宴至少需要新人及其親友忙碌一天,某些地區甚至持續三天,男女雙方往往要大宴賓客,婚禮就是一個見面會,兩個大家庭中的所有人:男女雙方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以及這些長輩的兄弟姐妹,還有男女雙方的兄弟姐妹、表或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都在這天相聚;相較而言,西式婚禮通常簡短許多,婚禮通常由神父或牧師主持,男女雙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終生相愛,然后交換戒指并相互親吻。婚宴往往只邀請最重要的親人和朋友來見證二人的愛情。
換言之,中式婚禮是人前的婚禮,西式婚禮是神前的婚禮。中國的婚禮就像一個各位親友高論、暢飲、海侃的聚會,而歐洲的婚禮,大部分是基督教徒的婚禮,貌似上帝傳播福音詮釋婚姻的“道場”。
文化面面觀——探中西文化內涵對比
(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西方自由戀愛觀
中式婚禮的繁瑣與西式婚禮的簡潔可歸咎于兩種文化內涵的差異。中國曾經歷過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禮教束縛著人們。為了協調兩性關系,統治者不得不通過“禮”來教化人民。而這種以盡禮教為歸宿的夫婦相處之道,只要求兩性關系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卻忽略、限制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生理本能。婚姻成了純粹的宗族延續的手段。另外,由于“男女授受不親”,在傳統的婚姻活動中應運而生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媒人,貫穿于“三書六禮”的全過程。而且,在中國傳統意義上,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族及其社會關系的事。高堂(雙方父母)對婚姻認可與否,決定著整個婚姻的存亡,比婚姻當事人的態度更為重要。
歐洲人認為結婚的基礎是愛情和兩性相悅。在他們看來: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低質量的婚姻。西式婚姻倫理源于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的交融,由此而發展到現代自由戀愛的婚姻倫理關系。歐洲人的婚姻十分重視個人意志的展現,結婚是人性自然的發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傾向和自由選擇所把握的。戀愛是兩人互動的,互動到一定階段就結為婚姻。歐洲人的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極強,在個人主義極為流行的社會,結婚只是兩個個體的結合。結合的模式為:心愛—性愛—婚姻—生殖。先有感情,才有婚姻,這從根本上肯定了婚姻的自主性。因而歐洲人傾向于自主地選定配偶,而不能容忍其他任何人的參與。他們只聽從自己的心,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婚姻的選擇完全以愛情為基礎,不考慮出身、門第、社會地位和其它因素。新人們喜歡獨立自主,新娘的父親只管將女兒送到新郎手里,表示正式把女兒托付給新郎。兩人宣誓并相互交換信物只代表兩個個體的結合。
(二)中國傳統民俗思想與歐洲基督教影響

中國傳統婚姻重“八字命相”,忌諱“三、六、九沖”、“龍虎斗”等。因此,人們締結婚姻大事時,非常重視兩位新人以及其與對方父母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諧,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滿婚姻。另外,中國文化歷來講究 “天人”和諧。中國舊時以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稱人之婚姻美滿為“天作之合”,一對新人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全因命中注定。又有俗語曰“五百年前結成姻”,意思是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早已用紅繩將這二人系在了一起。因此,新人在中式傳統婚禮上,須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對拜。“拜天地”便是為了感謝上天或神仙促成這樁婚事。
而在歐洲社會, 基督教中亞當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姻緣的起源。西式的婚禮意味著新人在神的認知和庇護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旨意尊崇教義對婚姻的規定。神圣宗教對人們心靈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不容易反叛和摒棄各種教義的規定,特別是對婚姻的規定,他們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不僅有教會、家庭對他們的約束,更有來自心靈深處對上帝的敬畏。雖然當今婚禮主持不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但歐洲婚禮已深深烙上了宗教的痕跡。常見的婚禮程序如:牧師證婚、互戴婚戒并宣誓、獻詩等都被賦予了特定的神學意義。
婚禮模式交融,文化差異融合
若將歐亞大陸兩端民族的婚禮習俗展開對比,便會發現這些婚俗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差異,但縱觀近二十年來中國婚禮模式的發展變化,又無處不體現出巧妙的文化交融。從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從八字匹配到情投意合,從勞師動眾到簡約浪漫……這些都體現了這個社會特定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
其實,民風民俗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婚俗變化是一個社會存在和發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近年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婚禮的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明了婚禮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內涵和重要社會意義之后,我們方能意識到,中國婚禮形式的變遷,既是中西兩種文化碰撞的結果,又是婚禮文化豐富的見證。隨著中式婚禮向西式婚禮的漸變,人們擔心,傳統的中式婚禮文化是否將湮沒在西式文化中?但市場調查顯示,30%的人還是愿意選擇傳統的中式婚禮,65%的人選擇的是中西式結合的時尚婚禮,只有5%的人選擇真正意義上的西式婚禮。由此可見,當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禮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往往采取的是西式的著裝+中式的圍餐、傳統的熱鬧接親+浪漫的酒店婚禮或者眾人齊鬧洞房+二人蜜月之旅等各種中西合璧的形式。可見當代青年雖然追求新事物,舉行個性婚禮,但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婚禮文化還是代代相傳,而且是在不斷創新的。
無論是西式婚禮還是中式婚禮,都顯示了人生將進入到一個新階段,都體現了對傳統習俗的繼承和對婚禮的重視。中國婚禮的西化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從中會迸發出絢麗的火花,也會激起新的矛盾,這是當今全球環境中的真實寫照。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全球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中國燦爛而悠久的傳統文化也越發引起世人的矚目,或許若干年之后西式婚禮中式化也會在歐洲大陸掀起一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