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競

放松心情·暢享生活——巴西狂歡節
有沒有想過有這樣一種文化: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盡管放下手中的一切,盡情享受狂歡,目的不為別的,只為慶祝自己擁有人生?那將是怎樣的一番酣暢勁爽!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
每年2月中下旬是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每逢此時,商鋪打烊,工廠歇業,什么社會秩序,無所謂,一起來狂歡吧!節日游行的狂歡隊伍里,沒有貧窮富有之分,沒有尊貴卑賤的區別,有的只是縱情歌舞,盡情享樂。歡樂的舞蹈從白天到黑夜不會停歇,煩惱,憂愁,統統拋擲腦后。縱情歡笑之中,不滿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釋放,平庸的生活在這一刻被點亮。節日里的一切無不提醒著每一個人:所謂人生,絕非一張一張的電子表格、數據單說了算,唯有開心才最重要,生命的存在在于享受生活,樂享人生。
巴西的狂歡節,無疑是一次盛大慶典,讓人身心愉悅。它不僅展現了巴西文化的開放性以及多樣性,還充分表達了巴西人超凡的表現力與創造性。節日中隨處可見的是純正美洲風格的服飾,濃郁非洲風情的舞蹈,還有古老而神秘的歐洲酒神節色彩,因而巴西狂歡節被冠以“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之美譽。
點亮心燈·放飛憂愁——泰國“水燈節”
“水燈節”是泰國的傳統節日,每年 11月舉行。節日的夜晚,城市中,村鎮里,河面、湖面漂滿各種造型的水燈,塔形、船形、蓮花形,各式各樣。水燈中間,插有香燭、鮮花和各色小紙旗。放水燈前,要先點燃香燭,然后閉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詞,或祈禱家人一年平安幸福,或祈求孩子學業進步。而年輕人多是為愛情祈禱,希望早結良緣,白頭偕老。
燃放孔明燈也是“水燈節”的慶祝儀式之一。每到11月份,泰國北部的夜空被無數孔明燈照得透亮,一只只制作精巧的孔明燈在夜幕中飄蕩,琥珀色的光芒點點閃爍,溫柔而輝煌。人們一邊望著它們慢慢隨風飄向遠方,一邊在心中默默祈盼,希望盞盞孔明燈可以將生活中的紛擾帶走,把一整年的晦氣和厄運帶走,讓一切不開心都飄向九霄云外。
愛的禮物·至親溫暖——印度“兄弟節”
印度的“兄弟節”,主要是女孩子們向哥哥、弟弟表達感情的時刻。每到這天,女孩子們要為自己的兄弟祈禱,準備豐盛的美味佳肴,并且按照慶賀儀式的要求,為哥哥或弟弟佩戴漂亮的手環。手環由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象征著親情、友愛和平安。作為回報,女孩子們也會從哥哥、弟弟那里得到禮物和祝福。倘若家中沒有兄弟姐妹,也可以把這份祝福給予其他的親戚。在印度,這一表達兄弟姐妹情誼的儀式從兒時開始,延續一生。
再覓友情·終結孤單
——意大利“傍晚散步”
人的一生,有時免不了與孤獨相伴。醫治孤獨最好的良方,莫過于在傍晚時分,沐浴著夕陽,于戶外散步,與人溝通。通過與他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建立友情,排遣孤獨。在意大利,傍晚散步不僅是一種古老的儀式,也是一劑開心良藥。
隨著傍晚的降臨,鄉村里、小鎮中,還有市區內,廣場也好,馬路也罷,意大利人紛紛走出家門,老老少少,匯集起來,散步、交流,談一談生活,說一說心情,品一品雪糕,啜一口冷飲,多么愜意!這樣的形式,時刻提醒你,你屬于這個龐大的群體,是其中的一分子,人們永遠與你同在,與你共同分享友情和快樂。友情就這樣照亮我們的人生。
凈化靈魂·身心合一——日本禪宗
我們往往花諸多時間去糾結過去,思考將來,卻常常忘記了著眼當下,感受現實。不僅如此,生命、呼吸、感覺與我們那一顆永遠徘徊不定的心靈之間,彼此脫節,不能統一。 這可謂人生的一大苦惱。
在日本,人們通過坐禪來實現人生的覺醒,從而獲得身心的統一。坐禪為日本佛教宗派禪宗的修行方式。日本禪宗于鐮倉時代自中國傳入,其宗旨是通過“靜坐沉思”進入精神集中的境界,達到凈化靈魂,身心合一。
坐禪方法很簡單,盤腿坐好,后背挺直,凝神深呼吸,全神貫注于一呼一吸之間,心也就隨之回到了現在。
滴滴香濃·祈福生命——埃塞俄比亞“布納儀式”
喝咖啡,或許是生活里最平凡的小事,但在埃塞俄比亞的文化里,卻成為一種非凡樂趣。在埃塞俄比亞語里,咖啡叫做“布納”,有著3000年歷史的“布納儀式”通過品味咖啡讓人們為生命祈福。除此之外,這樣的儀式還有一定的理療效果。
布納儀式由一位穿著白色長裙的女性主持。她小心翼翼地將咖啡器具擺放在為儀式剛剛割下的青草上,而一旁的客人們被焚香散發的芬芳籠罩著,一派溫馨肅穆的氣氛。接下來女主持清洗綠色的咖啡豆,然后放到火上烘烤,咖啡豆被烤得崩裂,噼噼啪啪,清脆悅耳。待咖啡豆顏色改變時,準備工作就緒。女主持隨即開始研磨、沖泡,一股奇妙的香氣飄散開來。咖啡沖泡好后,女主持以優雅的姿勢將褐色的咖啡自一個長嘴咖啡壺倒入杯中。按照禮節,客人一定要喝完三杯,因為這第三杯是為了祈求神靈護佑,不可不飲。
耕耘生活·收獲人生——巴巴多斯“收割節”
緊張忙碌之中,辛勤工作的目的何在?意義何在?恐怕我們常常忘卻。巴巴多斯人以節日的方式,幫助人們銘記辛苦耕耘的意義。這個節日就是收割節。
收割節是加勒比海島國巴巴多斯的主要傳統文化節日,其內容豐富多彩,有傳統的卡利普索民歌演唱,還有美食、飲料奉上,可以盡情享受,另外還有集會派對,釋放收獲的快樂。節日慶祝活動的高潮當屬最后壯觀的盛裝游行,狂歡的人們身著各種傳統服裝,在街上盡情歌舞,縱情歡樂。
收割節的起源要追溯到18世紀80年代,當時的種植園工人結束了甘蔗收割的辛勤勞作,將收獲的最后一批甘蔗用一長隊馬車拉回家,然后舉行慶祝活動,在慶賀豐收的喜悅氛圍里,犒勞自己一年的辛勤勞作,享受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并以此提醒自己,豐收正是一年辛勤勞作的回報,耕耘的意義就在于此。
吐露心聲·溝通靈魂——德國聚餐會
在德國,朋友、同事,或興趣相投的人,都會定期聚在一起,說笑聊天,交換信息,結識新朋友,建立新友誼。歷史上,這項活動僅限于上層社會的名流精英,于當地的餐館或酒吧,齊聚一堂,一邊暢飲一邊交談,談論當地、當時的新聞軼事。
自20世紀40年代起,這種聚會逐漸演變成大眾性的日常活動,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們,不管熟悉或陌生,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吐露心聲,分享靈感。聚會讓陌生人很快變為好朋友,在歡聲笑語中,人們不僅能夠溝通、交流,心靈也得到慰藉。
靜默深思·洗滌心靈——巴厘島“靜居節”
巴厘歷每年10月1日這一天,是印度教新年,又稱 “靜居日”或“靜居節”。按照習俗,新年前一天的9月31日,巴厘島居民要身穿艷麗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直到深夜,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待第二天靜居節黎明之時,一切安靜下來,世界一片靜謐。店鋪關門歇業;街上除值勤警車和救護車外,其它車輛禁止通行;飛機場沒有飛機起降;家中一日不升炊煙,不使用電氣;全部巴厘島人,甚至包括游客,都不能上街,整個巴厘島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傳說這樣做是為了糊弄那些邪惡的靈魂,讓他們把巴厘島遺忘掉,以求來年小島能夠逃過劫難,終年平安。當然,傳說歸傳說,“靜居日”的真正意義在于讓人們通過靜坐而反思,從而凈化心靈,蕩滌靈魂的污濁,擺脫世俗紛擾,在新的一年里回歸本真,從零開始。人的心靈,需要撫慰,更需要修整,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賦予心靈這樣的契機,這個民族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