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峰 楊麗 李剛
摘要:本文著重對同興—寶石火山噴發帶中部的地質構造特征和地球化學特征進行分析,探討區內成礦活動期次,分析了區內成礦條件以及銅、銀元素富集的受控因素,進而提出了在斷裂帶上的找礦標志。
關鍵詞:同興—寶石火山噴發帶 地球化學特征 成礦條件
一、區域地質背景
1.地層
區域上古生界隸屬華北地層大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區,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中、新生界為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區,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出露的地層有古生界的二疊系、中生界的侏羅系、白堊系和新生界的全新統。
2.巖漿巖
(1)侵入巖
區域上侵入巖類型主要為中—酸性侵入巖,巖性有二長斑巖、花崗斑巖、石英閃長巖、正長斑巖、黑云母花崗巖和閃長玢巖,推測侵入巖的形成時代為晚侏羅世晚期,呈巖基、巖株狀產出。受控于區域構造總體呈北東向、北北東向展布。
(2)火山巖
區域上火山巖分布面積很廣,本區火山巖的時代為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上侏羅統火山巖根據其分布和巖石組合特征,自下而上劃分為滿克頭鄂博組、瑪尼吐組和白音高老組。早白堊世梅勒圖組火山巖呈不整合覆蓋于上侏羅統火山巖之上。
(3)脈巖
區域上脈巖較多,主要類型有:二長斑巖、正長斑巖、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及石英脈。從切割關系判斷,測區內的脈巖多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3.構造
大地構造位置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不同。古生代一級構造單元屬中朝板塊,二級構造單元屬中朝板塊北緣古生代陸緣增生帶,三級構造單元為錫林浩特中間地塊東南緣古生代活動陸緣區。而中生代位于大興安嶺火山活動帶,同興—寶石火山噴發帶的中部。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構成測區斷裂構造的主體,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次之,穿插在北東、北西向斷裂間,與之相互配合構成了測區網狀構造格架。
4.區域礦產
本區地處黃崗梁—烏蘭浩特多金屬成礦帶中、南部,已發現的礦種主要為有色金屬、稀有(土)金屬及非金屬。1∶5萬礦調新發現的呼和哈德銅多金屬礦化區和塔日馬拉哈德銅礦化點分布于本區的東部和北東部,都是與中酸性巖漿侵入有關的礦化,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二、本區地質概況
1.地層
(1)上二疊統林西組(P2l)
上部為黑灰色中薄層含碳質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片巖等。下部以青灰色、灰黑色變質細砂巖、中粗粒巖屑砂巖、中粒長石巖屑砂巖與黑灰色絹云母千枚巖、含碳質黑云母片巖不等厚韻律性沉積為特點。其上被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角度不整合覆蓋。
(2)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
下段深灰色、黑灰色流紋巖、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深灰色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為主體巖性,夾有凝灰質砂礫巖透鏡體等。
上段由灰色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含角礫晶屑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灰色中厚層狀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細砂巖等組成。
(3)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下段(J3b1)
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巖。包括灰色、青灰色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巖屑晶屑凝灰巖,黃灰色流紋質晶屑凝灰巖,下部夾凝灰質細礫巖、凝灰質含礫巖屑長石砂巖透鏡層。
(4)全新統(Qhpal)
第四系沖洪積沙土礫石松散堆積物,沿溝谷分布。
2.巖漿巖
(1)侵入巖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有二長斑巖、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其中二長斑巖出露面積最大,約10Km2。
(2)火山巖
區內火山巖分布面積較廣,時代主要為晚侏羅世。主要的巖石類型有:安山巖、英安巖和流紋巖類;火山碎屑巖包括火山角礫巖、安山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晶屑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等。
(3)脈巖
區內脈巖也十分發育,脈巖出露的面積大小不等,長度可以從250米—1,500多米,寬度一般在幾米至幾十米之間,多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主要的脈巖類型有:二長斑巖、正長斑巖、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及石英脈。
3.構造
(2)毛伊勒吐北異常C05-17
異常呈條帶狀,近東西走向,具有多峰現象,異常極值:345.70nT,異常面積:1km2。位于古生代林西組與侵入巖接合部位,推斷為接觸帶局部磁性物質富集,無進一步工作意義。
三、成礦條件綜合分析
本區地處黃崗梁—烏蘭浩特多金屬成礦帶中、南部,區內礦化及化探異常密集成帶,多以有色金屬為主,而且區內地質礦產工作研究程度較低,沒有進行過礦產檢查工作。
1.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1)地層條件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上二疊統林西組(P3l)的淺變質巖和晚侏羅世的火山巖。林西組(P3l)主要為含碳質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片巖等,晚侏羅世火山巖主要為一套中酸性的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夾少量的中酸性熔巖,區域上均是含礦的層位。
(2)侵入巖條件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為晚侏羅世的二長斑巖、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這些巖體內部及與火山碎屑巖接觸帶附近巖石蝕變強烈,主要的蝕變類型是硅化、綠泥石—綠簾石化、黃鐵礦化及局部的褐鐵礦化等。這些蝕變與礦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能是該區尋找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產的重要標志。
(3)構造條件
區內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主要為北東、北西及近南北向的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斷裂。而硅化、黃鐵礦化等可能與這些斷裂構造有關。這些斷裂可能是導礦構造,構造的發育對成礦有利。
2.成礦地球化學條件分析
水系沉積物異常為扎呆Hs-10、扎呆Hs-12及扎呆Hs-11,異常面積在4—10Km2之間,特別是扎呆Hs-10和扎呆Hs-12號異常為多元素組合復雜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各種元素套合好,具分帶性,推斷為多金屬礦化引起,是尋找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產的有利地段。
3.成礦地球物理條件分析
4.外圍礦產條件分析
1∶5萬礦調新發現的呼和哈德銅多金屬礦化區位于該區的東部,是與中酸性巖漿侵入有關的礦化,地表銅礦化較好,已發現礦化體多條,刻槽取樣銅含量最高為0.83%,一般在0.022—0.085%,部分樣品已達到邊界品位及工業品位,同時伴有銀、鉬的礦化。
四、成礦條件綜合分析
1.本區位于黃崗梁—烏蘭浩特多金屬成礦帶,具備有利的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區域上已發現多金屬礦床多處,區內地層、巖漿活動、構造及礦化蝕變特征,均顯示出良好的成礦有利條件,所以在該區進一步開展找礦工作是必要的。通過進一步的綜合地質勘查工作,區內有可能找到具有工業價值鐵、多金屬礦床。
2.區內有較好的物化探異常和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見有較強的蝕變現象,特別是C05-15高磁異常與化探扎呆Hs-12異常位置吻合,具有很好的找礦價值,而且該區基本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找礦工作,通過綜合地質勘查,有可能提供進一步工作的靶區。
3.區內覆蓋相對較厚,基巖出露一般,通過工作已發現較好的找礦信息,因此采用地表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槽探、鉆探等地質勘查方法和技術,可能在找礦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