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煒
摘要:歷時十余載,幾易其稿,我國物權法最終選擇了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并存的立法模式。可見,相鄰關系與地役權是具有各自獨特內涵的兩項制度已經成為了共識。然而在實踐生活當中,有些相鄰的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很難區分是相鄰關系,還是需役地與供役地之間的地役權關系,極易滋生歧義和困惑。本人在研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基礎之上,結合學術界爭議及我國司法實踐,認為其根本的不同點兒在于其背后的立法價值選擇。為了把握二者之間的界限,我們首先需要界定二者之間的適用范圍,這需要綜合考慮地域、時間、公益、習慣等因素加以判斷何為“正常合理范圍”和“必要便利”。
關鍵詞:相鄰關系 地役權 界限
不動產的權利主體在占有、使用其不動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與相鄰不動產的權利人發生利益沖突。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關系到不動產經濟效用的發揮,鄰里關系的和睦,甚至整個社會制度的和諧與穩定。
一、二者的起源與發展
在羅馬法中,并沒有“相鄰關系”這一法律概念,但并不乏相關規定。其中一部分是采用所有權保護與所有權限制來加以規范。而在實踐中主要是通過訴訟保護相鄰關系的土地權利,例如排放雨水之訴和關于收獲果實的令狀等。除此之外,大部分相鄰關系不動產的權利義務關系是通過地役權制度調整的。羅馬法并沒有對相鄰關系作出專門劃分,許多相鄰關系包含于地役權制度中,二者界限并不清晰,但其諸多基本理念及規范內容為后世民法留下了豐富的法律遺產,并在以后近千年不斷發展和擴充,對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贊同“相鄰關系的實質就是不動產權利內容的擴張和限制。這種限制是所有權內容限制的一種,是所有權社會化的具體體現。”而地役權關系的本質,是土地使用關系,即為土地利用的必需而使用臨界的他人的土地,故地役權為用益物權的一種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梁慧星教授主持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在所有權編中規定有“不動產相鄰關系”,另單獨設“鄰地利用權”編。而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主持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所有權編規定有“相鄰關系”,用益物權編中規定了“地役權”。二者在體系設置和某些觀點上存在分歧,但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并存模式。
我國最終頒布的《物權法》借鑒了德國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并存的立法模式,將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分別在第七章和第十四章作了專門規定,表明了在民事權利日益彰顯、民事關系交錯繁雜的當代社會,立法者力圖有效調整民事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良苦用心。
二、二者之間的價值追求是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法律作為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規范,其價值包括秩序、自由、正義等。從靜態上來看,秩序是指不同部分在整體當中處在適當位置,相處之間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秩序,強調的是空間中的位序;從動態上看,是指不同部分在運動過程當中具有確定性和連續性,強調的是時間中的位序。社會發展過程中,秩序的前提是法律。從立法上講,通過立法調整社會沖突的利益主張,形成秩序。
“法不禁止即自由”被奉為圣經,誠然,自由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理想,代表著一種高度的價值。就法學意義而言,自由指的是公民和團體在國家權力允許的范圍內活動。現實中人們總是通過制定規范、建立秩序來確定自由。自由的實現離不開秩序,它必須有一個合理的限度,行為一旦超過這個限度就是不被許可和保護的。
(一)、相鄰關系的背后
1.社會基礎:鄰里和睦共處
中國自古有“遠親不如近鄰”之說。相鄰各方應遵循孔子“禮之用,和為貴”的古訓,牢記“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多進行換位思考,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相鄰關系本質上是立法者根據一方權利的需要,從社會的整體利益考慮做出規定。”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由法律直接規定告之人們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應當遵循的行為標準包括積極行為與消極行為,這樣,相鄰人就可以在不損害對方的情形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相鄰不動產所有人和使用人和睦相處,實現雙方共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和矛盾。
2.經濟基礎:資源稀缺性的要求
人類生活在一個資源稀缺的世界,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頗為重要。不動產具有價值大、位置固定、不可移動等特征,不動產地理位置相互毗鄰,使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的權利支配范圍出現了重合和交叉,而物權的排他性又不允許這種重合的存在。為了調整這種沖突,有必要通過規范相鄰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財產利用行為,來調和資源短缺的矛盾,以充分發揮不動產的經濟效用。
3.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
意思自治和誠實信用都是民法基本原則。其中,意思自治原則是對自由的保護,是擴展自由;而誠實信用原則是對自由的約束。相鄰關系對相鄰不動產占有者的限制實際是要求不動產權利人按照誠實信用的要求,容忍相鄰不動產占有人的某些行為;同時,享有權利利用相鄰不動產當事人,應當盡量避免對相對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即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相鄰不動產權利人在滿足自己利益前提下應盡量滿足他人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
可見,法律設置相鄰關系制度的目的,是對所有權進行限制或延伸,在實現物的基本經濟效用的同時平衡當事人利益,最終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二)、地役權的立法價值——意思自治
地役權在本質上是相鄰土地各方所有人意定的產物,構成一項獨立的物權。它可實現當事人決策自己人事務的機會公平,從而調動當事人對不動產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實現對不動產的充分利用,以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1.對相鄰關系與物權法定原則的漏洞補充功能
相鄰關系是法律對毗鄰不動產的利用進行最低限度調節的結果,只能基本保障權利人有效利用其不動產。地役權作為當事人超越相鄰關系的限度而約定的權利,對不動產權利的限制和擴張的程度較大,可以更加充分地滿足權利人的需要。
地役權制度賦予當事人較為寬松的自治領域。人們可通過設定地役權滿足各自的需求,追求不動產的最大價值,可以適應客觀現實需要,更準確地表達到自己的目的——利益協調、共同繁榮,體現“最大利益原則”。另外,地役權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物權法定原則所帶來的不足。地役權內容的不確定性,權利創設目的的自由性等特點,為我們大家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協商空間。
2.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經濟需要的發展空間
地役權的內容相當繁多,均由雙方當事人給予意思表示達成一致予以約定,而非基于法律明文規定。當通過相鄰關系得不到調整或相鄰不動產義務人沒有義務提供便利時,即可通過約定加以彌補。地役權可以根據當事人的需要改變或排除相鄰關系,通過在供役地上設定負擔,讓其提供更大的便利,使需役地在現有價值基礎上增值,實現社會效益的優化。同時,地役權人可以付出盡可能小的代價實現自己的需要,相對于其他的土地利用方式,地役權的效益更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活躍,人們不再滿足相鄰關系制度提供的法律保障,由于地役權的設定擴大了相鄰不動產權利人利用財產的自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法律制度依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
綜上所述,相鄰關系與地役權法律制度的誕生,有效地解決了相鄰不動產之間的權益糾紛,調和了沖突,促進了不動產資源更加有效地利用。兩種制度在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制度的合理性。
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生活的日益繁榮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不動產的利用效率要求也越來越高,以至于相鄰不動產權利義務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并且,現實生活中相鄰關系糾紛無論涉案數量、涉案金額、還是涉案復雜程度,都呈現上升趨勢。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制度將在人們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現代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權利。所以,界定相鄰關系和地役權區分標準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