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玲
摘要:本文針對烏海煤炭資源賦存實際、存在問題,提出了今后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環保的一些總體構想。
關鍵詞:煤炭開發利用 礦山環保 問題與對策 烏海市
1.烏海煤炭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資源影響
1.1煤炭資源開發誘發了煤層自燃、透水、瓦斯爆炸。煤層自燃是煤田經過開發后,采空區所留殘余煤層、煤柱與空氣長期接觸氧化引起煤著火。有數據表明,烏海地區有14處煤田地下著火,過火面積近2km2,呈蔓延態勢,預計損失煤炭儲量400×104t,透水是地下采礦造成相鄰老巷之間的阻隔承壓不夠,致使老巷或采空區積水滲透到生產區而造成透水災害,結果往往是井毀人亡,損失慘重。瓦斯爆炸幾乎存在于各個煤礦,一旦疏于管理,隨時可能發生,有關這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血的教訓一再發生。
1.2煤炭資源開發破壞了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在煤炭露天開采、掘井過程中,由于剝除礦體表層土壤,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壞和巖石的侵蝕,造成水土流失。據調查,烏海地區因煤炭開發直接破壞的天然草牧場面積達14hm2,致使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現象嚴重,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導致惡性循環。
1.3礦產資源開發破壞了礦區地貌。由于采礦導致礦區原有地貌發生變化,改變原有景觀,甚至造成地表局部塌陷等。地面塌陷主要是因為采煤過程中其頂板沿陷或冒落所致,在烏海各煤礦區都普遍存在。礦區的尾煤、尾礦庫還會影響局部地貌穩定性,使局部地區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危險。這些均使原本完善的區域地貌千瘡百孔。
1.4煤炭資源開發侵占破壞了土地資源。任何開采活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量的土地用來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料場及必需的生活設施,以保障礦山開采的順利進行。據統計,正常情況下每一煤礦井口面積大約0.2h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壞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廢石、廢渣也侵占了大量土地。采煤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和工業垃圾,不僅侵占了大面積土地,而且破壞了植被和生態環境,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1.5煤炭資源開發產生的尾煤和廢水污染環境。采煤產生的廢水大部分不經處理自然排放到黃河和滲入地下,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質嚴重污染。另外,大量煤矸石、石灰石等固體廢物堆積,既造成大量土地資源廢棄,又對水土、資源、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同時,矸石山自燃排放大量的CO、CO2、H2S有害氣體,亦導致大氣嚴重污染,使礦區的惡劣環境更趨嚴重。全市從1980—2003年統計煤矸石堆積量為2300×104t,占用土地就達2.3km2。
1.6煤炭資源開發引發多種地質災害。煤礦區因開采引發的主要地質災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地鹽漬、沙漠化、水土流失、煤層自燃等。特別是在煤礦區,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土地資源的毀壞。烏海地區所在的土地,受采煤塌陷影響,地表形態經常發生變化,總的趨勢是地面下沉。烏海地區幾乎每年都要發生公路塌陷、房屋倒塌悲劇。
1.7煤炭資源開發使礦區水均衡遭受破壞。由于煤炭開采過程中的井坑需要疏干排水,煤礦區區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十幾米,造成大面各疏干漏斗,破壞了整個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統。烏海地區現已形成的漏斗面積高達58km2,呈迅速擴大之勢。
2.烏海煤炭資源開發保護與礦區環保的思路
2.1要解決生態煤礦區的定位問題。煤城烏海生態礦區的具體定位應是: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推行依法生產,建成現代化、綠洲式、生態型礦區。實現煤炭資源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礦區生態環境的緊密結合,有生產總值的連續高增長,又有保護礦山生態環境的高水平,既能創造礦山的經濟奇跡,又能創造保護礦區生態環境的奇跡。
2.2要解決好采煤活動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和環境破壞問題。對于煤礦區來說,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需下大力氣解決“三廢”(廢氣、廢水、廢渣)的防治和采空區地面沉陷、水土流失、地貌破壞、沙漠化等環境防治。烏海市在全面建設生態礦山的全過程中應貫徹“高技術為先導,開發煤炭資源為基礎,發展循環經濟產業為支柱”的方針,綜合利用煤炭資源,像生態系統那樣形成物料鏈和能源鏈,循環運行,輸出煤產品又不產生廢物,謀求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持續進步。
2.3要強化對采煤活動的全過程管理。要堅持“煤炭資源開發與礦區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補償”的方針,強化對采煤活動的全程管理。主要是做好煤炭資源共查、煤礦設計、礦區基建和生產、煤礦閉坑等4個階段全過程的綜合防治。依法做好礦區土地復墾、恢復地貌、種草綠化、營造材木、人工造湖等,使礦區生態環境任務向良好轉化,經過復墾后可用于農林牧或旅游業,條件合適,也可作為發展其他工業或城鄉建設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