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 王麗春 郭曉春
摘要:學習的方式方法,“鏈式學習法”——找問題;小組研討;自主學習;知識共享;深入討論;突破創新。由學習上升到創新:確定組織的決策標準;提出正確的問題;選擇正確的人員;合理劃分小組。實現學習創新的最終目的:使企業保持旺盛活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創建 學習型 企業
提到學習,自然讓人想起關于學習的通病—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具體表現為:(1)不認真讀書、不深入學習,愛耍小聰明而缺少實實在在;(2)嚴重缺乏邏輯和數學思辨能力;(3)只問目的不問手段,忽略學習過程中的細節。面對如此的現狀、諸多的陋習,我們應痛定思動,積極地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投身到學習和創新的行列里,為她增光添彩。
創建學習型企業,西方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走在了我們的前頭。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已經興起了組織學習的熱潮,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國民自發的組織學習,且美其名曰“學習日”,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真是難能可貴。
一、學習的方式方法
組織化學習,它不等同于行政化學習。學習的形式主義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頑癥,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習近平同志就此明確宣布:每次開會學習只講一個問題,決不搞面面俱到。這就是對那種只注重形式、空洞無物學習的徹底否定。那么,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呢?這里向大家推薦的是鈡國興教授的“鏈式學習法”,其流程是:找問題(確立學習題目)—小組研討(凝聚智慧、確定主攻方向)—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共享(更大范圍的學習)—深入討論(實踐后的完善)—突破創新(完成一個學習過程)。有這樣兩件事可以說明不同的學習和討論,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思維和結果。解放戰爭的史料告訴我們,國、共兩黨同樣是開會,共產黨最終贏得了戰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黨卻退居到了臺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就是因為國民黨的會是“一言堂”(只有蔣介石一個人說了算),這就是決策失誤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而共產黨的會是“群言堂”。只是一字之差的方式不同,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還有就是幾十億只青蛙人間蒸發: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的環境美化變成了柏油路、水泥地以及深埋地下的暗溝。殊不知青蛙是一種兩棲動物,它不可能永遠待在水里,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陸地。而現代城市溝深的足以讓青蛙無法登岸,所以青蛙除了消亡也就別無他途了。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預示著新問題的出現。我們只有不斷的深入學習,不斷的深入研討,不斷地完善我們的措施和手段,才能使事業在學習和創新中提高和發展。
二、由學習到創新
怎樣使創新思維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又如何成功的實現創新思維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1)確定組織的決策標準。每一個管理者總是希望在其團隊中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這樣就需要制定最終創意決策的實際標準。但如果外部環境設定了組織必須遵循的框框,那么,“打破思維框框”就成為空洞的口號。所以,我們應該倡導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的作風。(2)提出正確的問題。這意味著圍繞一系列正確的問題組織研討會,與會者將會在一系列的小組討論中集中的研討這些問題,從中找出主要矛盾,確立主攻方向。(3)選擇正確的人員。也就是挑選那些可以回答所提出的問題的人,在實際工作中,對與會者的挑選更多的是基于他們在組織結構中的地位,而不是他們所具有的專業知識。(4)合理劃分小組。為了確保開展富有成效的討論,不要讓與會者在全體大會上連續長時間進行漫無邊際的討論。最好的方式是3—5人為一組,因為人太少就失去了討論的氛圍和意義,人太多又會使討論流于形式,形成相互推諉和依賴的問題。據專家研究發現,只有3—5人的場合,每個人的思維才是最活躍最容易吐露心聲。而主管領導在場,也會讓一些人心存疑慮,不能暢所欲言。從社會規范角度而言,這么大小的群體有利于成員直言不諱,而更大的群體卻會使他們變得沉默不語。
三、實現學習創新的最高境界
正確的方式方法確定以后,執行力的實施就是一個關鍵因素。執行力對個人而言就是辦事能力,對團隊而言就是戰斗力,對企業而言就是經營能力。從概念上講,執行力就是把想法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的能力。當下企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執行力。無論多么宏偉的藍圖,多么正確的決策,多么嚴謹的計劃,如果沒有高效的執行最終的結果都是紙上談兵。畢竟,構想再偉大,也要有人把它實踐出來才行。沒有執行力的企業,是一個不成功的企業。
企業的管理者一個重要能力就是使別人執行的能力,下屬的執行力強大與否對此影響甚大。當一個員工情緒激昂,心情愉悅的時候,不用管理者督促,他的執行力也會很高,行為也會積極主動;反之,當他的情緒不高,心情郁悶的時候,即使他嘴里說的再好,其行動一定是不理想的,執行力將會大打折扣。具體來說,企業就像一個木桶,由各個業務板塊組成,而決定其盛水量多少的正是最短的那塊板。企業如果想從平凡走向成功,就要及時的解決好漏水的短板;同時,又要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發現和發揮“最長的指頭”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企業的綜合實力及核心競爭力。這就是時下最流行的“木桶效應”和“指頭理論”。對于員工的管理問題,管理者除了要以是否具備執行能力為標準,積極選拔合適的人員到恰當的崗位外,還要鍛煉員工隊伍的執行能力。這里關鍵是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保持隊伍的旺盛戰斗力,時刻準備著“打大戰”“打硬仗”;第二.在實踐中磨煉員工的戰斗能力,也就是著力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第三.企業的管理者還要訓練隊伍作戰的有序性。只有訓練有素,才能不亂方寸,進退有序,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隊伍。試想,一個具有嚴密組織計劃、又有強有力的執行力的企業,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一定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