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玲 楊陽 徐亞楠 李鵬飛 范巍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過專業人員或其他的信息傳遞為手段,以幫助個人或群體改變不健康行為和建立健康行為為目標、促進健康為目的過程。健康教育是一個大的范疇,其中重要的是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又名病人教育(Patient education),是一種以病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影響其行為的過程,幫助患者學習并把與健康相關的行為融入其日常生活中?;颊呓逃桥c醫務工作者密切相關的醫院健康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性病日漸增多,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不斷增強,正確指導患者配合治療,消除心理障礙,使患者早日康復顯得越來越重要[1],因此臨床教學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醫學生,包括患者教育在內的各種能力的培養。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多為慢性病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影響患者容貌形象,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涉及皮膚美容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理解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1“患者教育”的必要性
1.1 隨著社會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以及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21世紀,人類健康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疾病譜的變化,慢性病已成為我國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脅,目前在我國死亡人口中,慢性病的死亡率高達80%,隨著醫學模式從傳統生物醫學模式( 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的轉變,專家預言21世紀是以自我保健為主的世紀,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和治療配合,將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質量。
1.2 正確的患者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好地了解醫療條件、醫生的診斷考慮、所患的疾病、所患疾病的嚴重程度,治療副作用、后遺癥,是否會致殘等;使患者更好地理解醫生所選擇的醫療方案;有效地溝通和耐心教育還可以提高患者對醫務工作者的依從性;加強醫患之間的交流溝通,使患者更有可能及時積極反饋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從而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另外患者感到醫務工作者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更有效地使用醫療服務,減少不必要的電話和隨訪?;颊呓逃€能夠更容易留住患者并吸引其他患者就診,提高患者滿意度;避免和降低醫療糾紛的風險[1-2]。
1.3 皮膚病的產生多與人們當前的生活方式、工作壓力、環境污染、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不僅給許多患病者造成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帶來了心理的壓抑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心理壓力又會加重和誘發一些皮膚疾病,因此通過“患者教育”指導患者自身的皮膚保健對防治皮膚病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皮膚美容激光術后需要患者的防曬、創面感染防護等的配合,在疾病恢復過程中非常重要。
2我國“患者教育”的現狀
2.1 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的健康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性的完美狀態。回顧世界健康教育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醫學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是以疾病為中心的階段;第二階段是行為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之后,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觀點;第三階段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為社會環境階段,提倡生態-群體-健康:即以社區為框架,從個體病人擴展到所有社區的健康人群和無癥狀患者,預防保健、治療、康復全過程服務。
2.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創造了世界上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奇跡,我國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一樣,改革開發之初,醫療衛生發展模擬西方大醫院模式,并未充分重視公共衛生問題。SARS事件暴露了我國衛生體制的一些弊端,比如對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不力,醫療衛生體制與當代醫學模式不相適應;居民健康觀念和保健意識淡漠、健康服務體系包括應急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近些年,在穩定的經濟支撐下,國家全面加強以改善民生為目的的社會建設,2009年啟動了新的醫改政策,正在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國家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加,已經把慢性病的防控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將我國衛生工作重點放在“疾病預防”與“全民健康促進”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上。
2.3 但是目前國內醫學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科學知識、技術性專業知識傳授,輕人文關懷與溝通交流技能的培訓等問題,在各類醫學考試中重操作技術考核,缺乏溝通技能評估加重了這些不足,除了護理專業教學,臨床醫學生很少有專門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患者教育課程。在教學中強化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3]。
2.4 近些年隨著教學改革的進展,對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壽命的疾病的“患者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但是醫學生培養中皮膚病的課堂教學時數普遍偏少,教學中皮膚病“患者教育”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皮膚病尤其是美容相關的疾病治療,更需要患者的理解配合,由于對從事美容治療的醫生的“患者教育”能力培養的不足,造成現有的一些美容相關的“患者教育”的說法缺乏科學性,沒有與相應的科研進展相結合,應該進一步加強。
3加強臨床教學中“患者教育”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3.1 加強醫學生“患者教育”能力的培養是適應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醫學是“預防與治療疾病的藝術和科學”,醫學教育的質量應該滿足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富有人道的多元化標準。醫務工作者隊伍是與健康教育密切相關的關鍵的人力資源要素,因此加強醫學生患者教育能力培養是適應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3.2 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是實施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礎。健康教育對實施者的素質要求很高,實施者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有的發達國家要求碩士水平以上。目前網絡、書籍等各種媒體上形形色色醫療、保健信息鋪天蓋地,魚龍混雜,而患者個體及家庭間的差異很大,不同的病人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背景不同,疾病的種類、階段、嚴重程度都不同,只有教學中加強對醫學生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訓,才能使他們未來擔負實施正確的“患者教育”的責任。
3.3 專業正確的“患者教育”適應患者的迫切需求?;颊咝枰私馀c疾病相應的知識,知道何時、如何、以及為什么他們需要做出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多數患者會上網或通過其他途徑尋找他們想要知道的信息[4-5],皮膚病的發病率非常高,且大多數為慢性病,正確的患者教育能明顯提高皮膚病的治療效果。以嚴重影響容貌的黃褐斑為例,受過正確“患者教育”的黃褐斑患者的,通過防曬等配合治療,復發率明顯低于未受過患者教育組。培養高素質的具有“患者教育”能力的醫務工作者將適應患者的迫切需求。
4以皮膚美容教學為例,談如何加強學生“患者教育”能力的培養
4.1 首先應該在理論上深化認識,充分認識患者教育能力培養的重要性[6]。如前所述,醫學生是未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正確的患者教育對慢性皮膚病的預后、患者的生存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員了解所有與美容相關的疾病的治療,在治療之前必須進行“患者教育”,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期望,告知患者治療要采取的措施、可能存在的風險,是否能夠達到其期望值等等,以爭取患者的配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避免一些醫療糾紛的發生。
4.2 其次課堂教學中結合發病機制增加患者教育的相關知識。在分析講授臨床表現、疾病防治原則的同時,應對患者普遍關心的健康保健問題采用提問等方式進行教學、指導。例如在毀容性皮膚病白癜風教學中,對網絡上、民間普遍存在的白癜風患者需要忌口的說法進行分析,從目前認為白癜風是與免疫紊亂密切相關造成黑素細胞破壞的發病機制的進展,分析理解白癜風的發病與飲食并無相關,維生素C的美白機理是通過使深色的氧化型醌式產物還原,從而使色素轉淡,與白癜風的黑素細胞破壞無關。糾正白癜風要忌口尤其是忌維生素C的說法。
4.3 臨床教學結合具體病例分析強化“患者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臨床中常遇到一些面部兒童血管瘤患者,經過治療血管瘤消失但局部遺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單純疾病的治愈仍然不能使患者及家長滿意,與美容相關的疾病的治療不僅要治療疾病本身,而且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期望值和對美容的需求,這些都需要在告知患者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通過個案的分析,強化“患者教育”在美容以及一些等慢性皮膚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總之,隨著單純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教育”等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要,醫學生是未來患者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臨床教學中加強醫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參考文獻]
[1]Editorial.Enhancing the patie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of health care: Contributionsfrom the EACH conference 2010 in Verona[J]. Patient Educ Couns,2011,84:283-286.
[2]Ishikawa H, Yano E. The relationship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and diabetes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high vs low health literacy[J].Patient Educ Couns,2011,84:390-394.
[3]戴正慶,許偉,倪衡建.加強實習醫生溝通技能培養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 8:41-42.
[4]McMullan M.Patients using the Internet to obtain health information: How this affects the patient-health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J].2006,63(1-2):24-28.
[5]Russ H,Giveon SM,Catarivas MG,et al.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patient-doctor relationship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A survey from primary care[J].IMAJ.2011,13(4):220-224.
[6]Cousin G, Mast MS, Roter DL et al.Concordance between physician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patient attitudes predicts patient satisfaction[J].Patient Educ Couns,2012,87:193-197.
[收稿日期]2012-04-18 [修回日期]2012-05-10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