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25-02
資源整合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內涵是優化與重組現有資源。應該說,沒有開發,資源就得不到及時的數量補充和內容的更新,就有枯竭之虞;而沒有整合,資源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和發揮效益,就有浪費之弊。因此,從辯證的觀點出發,資源開發和資源整合是資源建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一、教材資源——合理調整,充分利用。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充分理解編者的意圖,了解教材的內涵,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Ⅱ)(岳麓版)《經濟成長歷程》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商業發展概貌應包括中國古代主要時期商業發展的具體史實(包括商業和城市)、發展的特點、主要經濟政策的內容、影響。本課教材分三目表述:第一目“商業的發展”概述了古代商業發展在各個階段的主要表現;第二目“城市繁榮”介紹了作為古代商業發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職能等方面的變化,城市的繁榮實際上可以作為商業發展的一部分,所以第二目完全可以拿到第一目商業的發展當中去講;第三目“重農抑商”闡述了古代商業發展艱難的政策環境,這既是重現古代商業發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國古代商業發展特點的重要依據。重農抑商雖與商業有關,但也與農業有關,重農抑商實際上就是古代的一種經濟政策,應與商業的具體內容相區別。所以應當把這一課與整個第一單元相聯系,重新理順教材內容,下一節課重點講述,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理解這一課的內容。
再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岳麓書社)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多極化趨勢,其影響因素有:西歐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興起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一目本屬下一課“新中國的外交”的內容,把它提到本課重新整合課本內容,可以有力地說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同時也更加凸顯第三世界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的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資源——因勢利導,巧妙利用。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學生的經驗、感受、創意、見解、問題、困惑都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
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岳麓書社)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
在前一課“兩極格局的形成”上師生共同對“朝鮮戰爭”已經進行了分析,并得到認識:在兩極格局下,我們只聽到了兩種聲音:一個是來自美國及依附于美國的聲音,另一個是蘇聯支持下中朝的聲音。本課“多極化”概念學生不好理解。依據此學情,教師提出了的這樣的設計思路:用具體事件說明抽象概念。即課前依據教師提供的資料,學生了解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進程,形成探究成果并提出質疑:在美蘇兩極格局下,為什么各種政治力量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充分利用學生收集整理的材料,教師適當補充史料,并對教材進行整合,從而生成本課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本課導入也是根據學生收集整理的資料,用這句話作為引言:為什么短短20年后美國總統會發出如此感嘆“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挑戰美國?
這節課充分運用了學生課前探究成果的資源,生成思維過程,教師通過分層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探究,得出“多極化”概念,形成對多極化趨勢發展歷程的清醒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走進歷史、主動學習的學習態度。
再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Ⅱ)(岳麓版)《經濟成長歷程》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知識點一“先秦商業產生”。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下列材料感受歷史:假如你是一位商人,穿越時空隧道到古代的不同時期去調查市場狀況,你會發現哪些歷史現象?
第一組:呈現原始社會神農氏畫像及材料:“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第二組:商周時最早的貨幣貝幣圖及材料:殷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一曰食,二曰貨。”周朝:“工商食官。”
第三組:呈現范蠡畫像和材料:“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通過創設這些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歷史,從而了解先秦商業產生和發展的具體表現。
此外,教師還補充了圖片信息,包括:成語“自相矛盾”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這些是學生初中已學過的知識,加以利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得到結論:春秋戰國時期,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政治中心形成都會。
三、其它資源——結合實際,因地制宜。
1.歷史音像資料。歷史音像資料包括圖片、照片、錄音、錄像和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充分利用歷史音像資料,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能力。如教師在講授“北宋城市經濟”時,從經營場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經營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經營時間(夜市開始興盛)經營理念(服務性行業勃興)經營活動(八方輻輳)經營地域(“草市”蓬起)等六個方面對《清明上河圖》進行了演示,引導學生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觀察,了解北宋城市經濟的發展狀況,體驗探究歷史實物是感知、理解和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并從中獲得情感認識。
2.相關學科資源。俗話說:史、地、政不分家,其實各個學科之間都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完全可以互相借鑒,從而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Ⅱ)(岳麓版)《經濟成長歷程》第14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用唐詩引入主題“近代交通與通訊”,一下子拉近師生距離,引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
在分析交通進步帶來的影響時,學生只能從已有經驗中得出蒼白而單一的結論:推動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引用地理教材中的實例并做適當資料補充:
通過對嘉興、株洲兩個地區隨交通發展而帶來城市的形成與變化,學生能夠從政治、經濟、文化多角度、全面地分析近代鐵路發展的影響:一些閉塞地區的經濟因鐵路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現代化進程。
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學資源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服務于教學的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實踐證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只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歷史課程目標才會最大程度地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