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地活著,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得不面對的一種活法。
這不是重復已經被人重復得厭煩了的老生常談,比如網絡與隱私。“透明”當然首先包括著這些東西,我們在很多時候是在“被透明”:任何人的軌跡,早已被冥冥中的龐然大物所吸入,偷窺的眼睛、流言的鑠金,有了前所未有的可乘之機。不過它也有好處,管你是可口可樂呢,還是小到作坊的膠囊廠,如果你要隱瞞,透明會讓你的隱瞞越來越麻煩。
但“透明”還遠比這復雜。
透明是一種歷史的過程。在一個滿地浮躁的時代,真相會與謠言共舞,甚至風生水起的,是謠言的謠言。但是,“透明”意味著,如果我們在一段時間里保持一點專心,就會應了那句老話,“是非曲直,自在人心”。還記得韓方大戰吧?時間是公正的檢驗機。要獲得你的公正,有一點并不難,付出你的時間。
“透明”給人最大的教益,或許在于,任憑你是誰,誰都不是真理的壟斷者。最近一個很有名氣的社會學家說,在微博上,哪怕一個最簡單的爭論也無法獲得共識,因為在根本上人們的價值觀,是難以彼此說服的。樂觀一點兒,至少我們可以看到的好處是,盡管無法彼此說服,你卻不得不面對他者。哪怕你把頭深深地、深深地埋到沙丘里,你的屁股也能感受到異見的存在。在第三者的眼中,你愿意或不愿面對的內心偏見,其實很透明。
如果你明智一點兒,不妨學習透明地活著。你可以為自己的價值觀辯護,可以認定這種價值觀引導下或遮蔽下的所見就是“事實”,但你必須看到,價值觀不是真理,“事實”也無法壟斷,它們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取決于多大程度上能經得起“透明”的檢驗。
這樣說似乎很懸,舉個例子就清楚了。比如最近有人說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國并沒有餓死多少人,這樣的言論可謂舉網駭然。從聲討的聲音看來,價值觀之爭多過事實的澄清,但即使如此,透明帶給社會的財富是,即使浪漫化過去的價值觀是無法被說服的,但因為它以否認歷史的方式做論據,已經成了“注水”的價值觀。借用今天的食品安全,如果一個人每日堅持食用問題食品,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透明性不會止步。當下的人無時無刻不活在歷史中,透明地活著,自然而然會延伸出一種要求:讓歷史也透明起來。哪怕她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透明”所堅定拒斥的是,讓唯一的一種打扮成為自言自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