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左翼領導人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希臘議會選舉左翼贏得多數;西班牙政府多次宣稱無法實現歐盟規定的赤字削減目標;意大利蒙蒂政府財政改革措施飽受非議,舉步維艱;“反緊縮”似乎成為歐洲經濟政策主旋律。“向左走”、“反緊縮”真的是拯救歐洲的良藥嗎?
緊縮與增長如何實現妥善平衡,已經成為歐元區經濟政策乃至政治方針爭論的焦點。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各國政府更替,基本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主題展開。希臘如此,法國如此,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國、英國亦如此。爭論的問題具體可分為三個:要不要緊縮;緊縮到什么程度;緊縮的方向和結構是什么。
我曾經將德國總理默克爾挽救歐債危機的政策概括為“八字真言”:緊縮、減債、修約、放權。
從根本原則上看,默克爾的八字方針尤其是堅決要求財政緊縮是對的,道理很簡單,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現實是非常殘酷的,南歐諸國的債務規模占GDP的比重早已超過100%,遠遠超過馬斯特里赫條約規定的60%上限。
如此高的債務,不削減赤字、緊縮財政怎么能降下來呢?歐元區各國必須經歷三個痛苦的調整過程。第一步是遏制財政赤字增速,盡量放緩債務累積速度,先要把當年的財政赤字降下來。目前危機各國年度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在6%以上,少數國家甚至超過10%,不大幅度削減赤字,債務規模怎么能降下來?第二步是要逐步實現財政盈余,以便降低整體債務規模。第三步是將國家財政政策調整到安全可控的正常軌道上來。像希臘連第一步都不愿意邁出去,怎么能夠給市場以希望呢?
歐元區各國政府開支大體分為三類。第一是社會福利開支,包括退休金、醫療、教育、失業保險等,大約占60%上下,是最大頭,也最難削減。第二是政府自身開支,包括公務員工資、行政管理費用和軍事國防開支,要降低也非常困難。只要看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經常上演的大罷工就明白了。第三是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要做點事兒,就需要花錢。希臘、法國大選結果表明,選民對于福利和工資的大幅度削減、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極度不滿,才有左翼的奧朗德的當選。希臘一些政府部門要關門,要裁掉12萬公務員,剩余的公務員工資也要大幅度削減,政府管理開支要大幅度下降,沒有誰愿意接受現實,總希望“免費午餐”一直吃下去。
歐元區各國政府其實早已拿不出錢來刺激經濟增長了(德國自然例外),只能想別的辦法,比如減稅。長期而言,減稅可以刺激投資,恢復增長,增加政府收入,然而短期內政府收入可能進一步下降,財政赤字和債務可能繼續上升。所以減稅是非常痛苦的抉擇。因此,法國的奧朗德競選策略不提減稅,反而要增稅,向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的人征稅75%。法國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已經很高了。左翼執政,劫富濟貧,卻恐怕難以刺激經濟增長。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共有11個領導人下臺,都是削減財政惹的禍。諷刺的是,在去年戛納G20峰會期間,薩科奇和默克爾曾把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叫到密室訓話,嚴令希臘必須執行嚴格的財政緊縮計劃。沒有想到,半年之后,薩科奇自己卻因為民眾不滿緊縮政策而下臺。看來,歐元區政治領導人的工作實在不容易做。
歐洲沒有救世主。“向左走、反緊縮”不是萬應靈丹,反而可能是加速歐洲衰落的慢性毒藥。歐洲要真想擺脫債務危機,實現經濟增長,就必須學習當年瑞典和施羅德時期的德國,以強硬政治手段,果敢實施減稅,降低工資和福利,削弱工會力量,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
否則,未來一段時間內,歐洲有可能向過去20年的日本那樣,政權頻繁更替,不管哪個政黨上臺,選民都不滿意。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