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瀛

當歐美國家復歸“再工業化”,試圖重振制造力時,中國卻在資本逐利中迷失著“傳統優勢項目”。
正像美國曾經的經歷轉變,從“工業化社會”過渡到“服務性經濟”,這種演變趨勢是合乎規律的,但隨之而來也不可避免的導致制造業走向“夕陽產業”、產業空心化和經濟泡沫化,最終喪失增長動力。
經濟危機教訓了靠借貸組合方式維持經濟發展的模式。當美國重新企圖在制造業上力挽狂瀾時,中國的制造商們愁眉不展。在產業環境惡化與國家經濟轉型雙重壓力下,沒有定價權以及成本失控,成為了中國制造企業的兩大威脅。更嚴重的是,中國也正面臨以金融資本為主導的經濟時代。
“產業空心化,資本逃離實業、企業外流外遷、利用實業作為融資平臺,進行投機,同時實業生存環境越來越差。誰都想賺快錢,企業經不起宏觀政策的風吹草動。”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近日表示,溫州正面臨制造業空心化危機。
融資成本、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原材料成本、工資成本等方面面臨“軟肋”都使得未來中國制造業前景堪憂。實際上,經濟危機之后,回歸制造業成了很多國家的共同課題,連奧巴馬也曾問喬布斯,蘋果制造為什么不能回歸美國?
那么,同樣的疑問,對于中國制造業的企業家們,又會給出什么樣的答案?
李東生 重新洗牌
TCL董事長李東生對《英才》記者表示,“目前制造業的利潤還很微薄,服務業以及投資會帶來更多價值,所以資本的流動是正常的。也因此,政府一直在出臺很多鼓勵制造業企業的措施。在現階段來說,制造業的發展還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而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首先要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業鏈這一塊去擴充。過去制造業企業競爭更多是依靠效率、速度和成本領先的優勢,但現在單是靠這些不足以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
對于TCL來說,全球經濟危機,中國企業雖面臨挑戰,但也有更多的機會。“經濟結構的調整意味著很多產業面臨重新洗牌,比如日本主要電子企業去年都出現大幅虧損,導致這些企業進行產業調整,這勢必會讓全球化經營彩電的日本企業增長放緩,給了中國企業提高市場份額的機會。”
王健林 都做投資就麻煩了
美國經濟現緩慢復蘇,但就業狀況卻沒有改善,因為制造業越來越少。有人曾評價“沒有了制造業,就像人沒有了脊梁一樣。雖然‘血液(金融業)什么的都在,但仍然是不健康的。”對此,不少中國的企業家們也感同身受。
“我認為做實業不管利潤厚薄,都應該堅守。這不是因為我所在的商業地產行業利潤高就號召大家做實業,現在制造業普遍面臨低利潤,比較難控制的是成本上升,包括國內的人力成本、生產資料成本等。”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對《英才》記者表示。
很多人認為,萬達的堅守實業是因為商業地產行業利潤高,王健林顯然有更多話要說:“除了商業地產外,我也做酒店、零售還有文化領域。但酒店就是一個低利潤的行業,其投資回報率世界平均只有百分之五六,與中國的制造業相當。但我們必須堅守,不然10個企業家9個做投資,就麻煩了。”
王健林認為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的定義是很多企業家現有的實業不做而去做投資,并不是由制造業在國家所占GDP的比重來判斷,國家越發達,制造業占比越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未來以內需擴大為主發展的第三產業最終占GDP比重的70%,與中等發達國家持平。但這種調整,不是制造業的削弱和空心化。”
蔣錫培 投資反哺實業
“中國制造業還遠遠沒到把產業移到中西部、轉移到欠發達國家的程度,這是處在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決定的。”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蔣錫培告訴《英才》記者。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過程,蔣錫培認為關鍵是找到制造業如何與現代服務業和現代金融業結合。利用科技促進制造業轉型,提升效率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中國制造業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還很不發達,包括裝備制造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都要進一步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結合,比如和電子商務模式的結合等,這些都能成為制造業轉型突破的空間。”
在蔣錫培看來,中國與發達國家制造業水平相差20年,出現的問題是轉型中所面臨的困難,并非產業空心化的表現。“投資+實業是遠東主要應對當前制造業轉型問題的方法。遠東的主營業務有電纜、醫藥、地產,制造業這一塊的利潤確實很少。所以在投資上,我們參股了一些公司,現在看來都有很好的回報,這是遠東反哺實業與平衡利潤的方法。”
張躍 聚焦細分市場
“現在一些制造業企業面臨著破產或者是轉移,我認為不是產業的空心化。這是由于之前國家過度依賴國際貿易、依賴出口的結果。”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對《英才》記者表示,溫州是個典型的例子,作為中國出口貿易最興盛的小商品制造中心,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有很多過剩的產能,當外需減少或出現短期終止時,產能釋放不了,這些企業首當其沖的受到影響。
從業20年,讓張躍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制造業企業的貿易需求有兩種,一種是必需品,一種是非必需品。兩者的不同是后者會由于外需市場的波動受到沖擊,而前者不會。“幾乎全球貿易都在做滿足浪費生活、用來享受的產品,但真正無可替代的制造業企業,不應該生產可有可無或者經過改善加工的產品。”
張躍認為制造業企業要學會在危機中吸取經驗,企業升級與創新不能只聚焦在競爭方面,還要聚焦到更加細分的市場群體不同需求。
汪潮涌 擺脫低成本制造
對于對市場風向最為敏銳的投資人來說,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潮涌對《英才》記者表示“對目前的制造業很少關注。”
這是由于,目前中國制造業存在大量產能過剩的問題,在出口減緩與GDP增速雙降的情況下,大批制造業的過剩產能要轉移到其他行業。在汪潮涌看來,制造業企業未來面臨的是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的競爭力。一些中小企業的倒閉是這一進化過程中的優勝劣汰,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也是提升制造業毛利率的方法。
此外,中國目前制造業的發展與美國高端制造業的回歸不一樣,美國是政府有意引導的,這些人大部分在硅谷等科技領域工作,知識結構高,除了產業分工,這些制造業帶動一批藍領的就業。
“中國制造業目前要擺脫的是低成本制造,這也就是為什么國家說要把GDP增長速度降下來,但GDP的結構要調上去的原因。像福建、泉州等一些生產服裝、鞋的公司,以前做代工,現在發展到有自己的品牌,這是不錯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