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劉繼

股指期貨從開始仿真交易到正式面世,花了3年半的時間。但國債期貨的前景應該不會這樣婉轉曲折。
分析人士表示,從近期監管層的頻繁表態來看,國債期貨的推進速度正在加快,樂觀的話,或許今年就可以迎來國債期貨的降生。國債期貨之箭,已在弦上。
同時,由于國債期貨的參與者將以銀行、保險、基金等機構為主體,而國債市場又極為龐大,國債期貨的面世預示著我國期貨市場將正式進入機構投資時代。
推出的積極信號
4月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宣布,國債期貨仿真交易向全市場推廣。這一舉措,意味著中金所的國債期貨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
有報道稱,中金所已在3月底將國債期貨作為新品種正式上報中國證監會,并已經被批準立項。根據期貨新品種上市程序,證監會在立項之后,將對期貨品種進行論證和公開征求意見,然后上報國務院。在國務院批準之后,新品種方可上市交易。
銀河期貨分析師董擴對《英才》記者表示,根據證監會方面多次表態來看,國債期貨年內推出的可能性很大。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已經多次透露出關于國債期貨的積極信號。
4月17日,在2012年湖北省資本市場建設工作會議上,郭樹清表示,要推動期貨市場健康發展,今年爭取推出原油期貨和國債期貨。
在5月7日的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郭樹清又指出,當前我國證券行業金融創新迎來了歷史最好時期,要積極探索利率互換、國債期貨、商品期權等金融工具創新,為實體經濟提供間接服務。
首創期貨分析師于海霞認為,經過幾個月的仿真交易,國債期貨市場的各種問題基本能夠發現。同時,國債期貨的推出也是利率市場化的迫切需求,估計國債期貨可能在8、9月推出。
但也有部分人士認為國債期貨今年未必成行。主要原因在于國債期貨的推出對國債市場和利率市場影響很大,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細致準備工作。同時,商業銀行、基金等機構參與交易還有不少制度方面的約束需要厘清。
機構時代來臨
國債期貨面世,不僅是一個新品種的誕生,同時也可能改變中國期貨市場的投資者格局。
由于我國很多企業的管理、認識水平尚未跟上,同時政策上對國企參與期貨市場有各種限制,因此,當前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中,機構投資者所占比例較國外成熟市場嚴重偏低。
但與國內其它期貨品種不同,國債期貨的參與者,將天然以機構投資者為主。
于海霞表示,國內現有債券現貨市場的參與者主要都是機構。像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持有債券數量多以億元規模計,哪怕債券價格出現微小波動,都會對這些機構收益造成很大影響。因此,這些機構有強烈的套期保值需求,而此前國內并無相關風險對沖市場。國債期貨將是這些機構的唯一風險對沖工具,因此這些機構將來都可能成為國債期貨的參與者。
除銀行、保險機構之外,于海霞認為,券商、基金也可能成為國債期貨的重要參與者,社保基金、紅十字會等機構,都可能參與國債期貨交易以對沖債券價格波動風險。但她認為私募基金、散戶等投機性比較強的投資者,不一定會熱衷國債期貨交易,主要原因在于國債期貨的波動幅度相對其它期貨品種實在太小。
“從仿真交易的情況看,國債期貨的每日波動幅度在0.1%—0.2%的水平。這個波幅非常小,收益率也會較低。”于海霞說。
不過,董擴認為,個人投資者、私募基金等有可能會被國債期貨所吸引,主要原因在于國債期貨的高杠桿率。“有心理學者研究,亞洲人最喜歡投機。國債期貨合約的杠桿約33倍,1手合約保證金約3萬元,這對很多投資者會有不小的吸引力。”
董擴還對國債期貨市場的規模充滿期待。我國當前國債現貨規模約6.4萬億元,絕對數量上已經非常龐大。不過,我國國債占GDP的比例只有7%左右,而像美國的國債占GDP比例已接近100%,即使中國國債占GDP比例未必達到美國的高度,但國債市場仍然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同時,在CME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中,國債期貨占市場規模在40%左右,我國期貨市場的增長空間亦很大。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也表示,“隨著國債期貨和股指期權的推出,更多的機構將進入期貨市場,中國期貨市場將正式進入機構投資和對沖基金的時代。”
風控至上
雖然看上去國債期貨將轟轟烈烈面世,但實際則未必。出于控制風險、確保安全的考慮,監管部門可能將對國債期貨的起步設置較多限制門檻。
對此,董擴指出,相關的限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參與者的限制,二是對交易規則的嚴格管控。
在參與者的限制方面,有報道稱,最大的國債持有主體——商業銀行,可能不會在第一時間參與國債期貨交易。
董擴認為這種考慮有其必要。“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存量巨大,占國債總量的67%左右,一旦出現風險,影響將非常大。因此,先讓一些較小規模的機構參與,市場先運行一段時間,在商業銀行摸清了市場的脈搏之后再進場會比較穩妥。”
除商業銀行之外,公募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其監管單位都會對其參與國債期貨交易進行嚴格審批。同時,中金所還將實施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只有符合審核要求的自然人和法人,才可以進行國債期貨交易。
在交易規則方面,董擴表示,根據股指期貨和商品期貨的經驗,國債期貨的限制首先是對交易編碼的區分,套期保值、套利、投機交易者,將申請不同的交易編碼;空頭交易者若大量做空,需要有相應數量的現貨債券為保證;無現貨債券的投資交易者,將對其單邊持倉量將進行限制。
“‘3.27國債事件之所以發生,一是當時債券流通規模非常小,而現在的現貨債券規模達到上萬億元,想操縱現貨幾乎不可能;二是當時的監管制度存在巨大缺陷,保證金比例低,無漲跌停板,能夠透支交易,現在的風險控制制度要遠為嚴格。”董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