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康
[摘 要]我們黨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經歷了一個從孕育準備到明確提出、再到全新定位的發展過程。黨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上,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新的系統闡釋和戰略定位,標志著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的理解更趨豐富而深刻,對生態文明建設意義的把握更趨全面而準確,對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選擇更趨成熟而完備。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共同組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實現并彰顯了黨的執政理念與執政方略的全面躍遷。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執政理念;執政方略;躍遷
[中圖分類號]D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6-0015-10
[作者簡介]黎 康(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部副主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 of the CPCs Governing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Author: Li Kang
Abstract: The CPCs thought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ve gone through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conception and preparation, explicit proposition to brand new orientation. At the critical moment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naissance, a brand new systemic interpretation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made a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marks more ampl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 grasp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ore mature and complete selection of the path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make up overall layout of “Five-in-On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ing and demonstrating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 of the CPCs governing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overning philosophy; governing strategy; transition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①黨的十八大報告以詩化而又溫暖的語言,把“生態文明”寫在了中國共產黨走向未來的行動綱領上,這既順應了億萬民眾對美好家園的熱切期盼與追求,也成為我們黨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執政黨對世界所作出的莊嚴承諾,同時也表明了我們黨引領全體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自信。自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將此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新要求以來,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中,始終高度重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貫穿生態文明的執政理念,并將此自覺化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人民的一致行動。這次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議題單獨列出,這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是前所未有的。正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地位的不斷上升和意義與作用的不斷突顯,黨的十八報告才在中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再一次從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與路徑進行了充分的闡述和揭示,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的境界,顯示出我們黨的理論思維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同時也昭示出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全面加強。深刻理解和全面領會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論述,對于我們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對“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的理解更趨豐富而深刻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全球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使生態問題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也同樣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資源日趨短缺等問題和困難,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和瓶頸約束。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著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的主題,我們黨提出了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其間經歷了一個從孕育準備到明確提出、再到全新定位的發展過程。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①,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出。其中所表達的主題與思想,實際上為此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作了前期的必要準備和鋪墊。依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我們黨正式提出并使用“生態文明”這一新概念,是在2003年6月25日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正是在這一《決定》中出現了“生態文明社會”的新提法。②此前,黨的文獻中有關這方面的表述主要是“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效益”、“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等等。《決定》首先指出:“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雹墼诶^續沿用黨的十六大報告關于“文明發展道路”相關表述和思想主題的基礎上,《決定》在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一節中,提出了“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的主張,強調要“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①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視察工作時強調指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新路子。②在200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正式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雹劭茖W發展觀的提出,使我們黨在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上有了根本性的指導思想。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特征之一。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構想在具體實踐中的貫徹落實,“生態文明”一詞開始頻繁地出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及黨的重要文件之中。2005年3月12日召開的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就是在全黨全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召開的。正是在這個會議上,胡錦濤指出:“嚴峻的環境形勢迫切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解決環境與發展矛盾的治本之策?!倍鳛椤凹哟笾卫砦廴玖Χ龋l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視生態產業的發展?!雹茉谶@段表述中,將“生態文明”與“教育”連用,組合成了“生態文明教育”。同是這次座談會,胡錦濤還提出:“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雹葸@實際上是對社會經濟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科學概括和定位。在國務院2005年12月3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也多次提到了“生態文明”一詞。如:“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⑥;“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以環境補償促進社會公平,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雹哂纱丝梢钥吹剑覀凕h對“生態文明”作為一種超越了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內涵的理解進一步深化,由此突顯了社會主義關于社會公平的基本價值理念,深化了對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理解,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內涵??梢哉f,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既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不僅繼續使用了“生態文明”的概念,還將“生態文明”與“觀念”連用,組成了“生態文明觀念”一詞,強調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⑧。同時,黨的十七報告大還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完整構想。在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項新要求中,就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①盡管黨的十七大報告還沒有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完整概念,但就其在報告中的具體表述來看,實際上已經內在地包含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和相關要求。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胡錦濤2007年12月17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進行過較為集中和全面的闡述,他說:“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雹?008年9月29日,胡錦濤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綠色奧運,就是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使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③這里不僅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完整概念,而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涵進行了生動揭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從“建設生態文明”到“生態文明建設”,盡管只是相同詞語在組合上的前后次序變化,但恰恰是這種變化,體現出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內涵、作用和地位的認識與理解在不斷深化。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在具體描述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與目標時,就多次使用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④
從“生態文明社會”到“生態文明觀念”再到“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詞語組合的邏輯演進過程,具體而生動地展示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內涵的理解由“靜態性”的目標、理念向“動態性”的行動、踐履的深刻轉變。從上述我們黨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邏輯演進的歷程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正如胡錦濤所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雹輰崿F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百Y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全面建設和不斷推進,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指向。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則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從總體上來說,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系統闡述,進一步深化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內涵的認識和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等等。⑥這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主張和系統闡釋,是我們黨在充分汲取賡續數千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智慧,同時又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的基礎上實現的,其秉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發展觀,同時整合并超越了此前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的認識與理解,昭示出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的認識和理解更趨豐富而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與時俱進,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
二、對“生態文明建設”意義的把握更趨全面而準確
隨著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理解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的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逐漸融入到國家的發展理念之中,使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清晰明朗起來。如前所述,盡管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還沒有明確使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完整概念,而只是使用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概念。但從報告對建設生態文明所提出的全面而系統的要求來看,實際上黨的十七大還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關系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這種探索突出地表現在將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與其它建設的相關要求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項新要求,而這五項新要求正是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來加以統籌安排的。因此,從這一角度看,這實質上已經賦予了“建設生態文明”與其他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這構成了黨中央關于“五位一體”總布局思想的重要起點。事實上,在十七大結束不久的2008年1月29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就明確強調:“貫徹落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必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雹龠@里明確地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由此確立了“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基本框架??梢哉f,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不斷成熟,是我們黨始終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一“最大實際”,科學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階段性特征,同時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一般性規律,積極主動地順應新世紀新階段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由此在不斷深化對如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問題認識的基礎上加以實現的。
以黨的十七大為時間標識,自此之后在黨的重要文獻、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重要講話中,盡管具體的言說對象與語境不盡相同,但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與四大建設并列而論的用法都是以相對固定的方式出現,這足以說明“五位一體”已然成為“國家發展戰略”。2008年12月15日,胡錦濤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②2009年5月12日,胡錦濤在出席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動時的講話中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奮力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全面勝利。”③2009年9月20日,胡錦濤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雹?009年9月22日,胡錦濤在聯合國系列會議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將繼續從本國國情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②2010年6月7日,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從國內看,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雹埸h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在描述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奮斗我國所取得的成就時,也對“五位一體”進行了相同的表述。④所有這些均表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并且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方面,這是國家發展戰略選擇上的一個質的飛躍。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黨和國家曾經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過相應的規劃和部署。1986年9月28日,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⑤1989年11月23日,鄧小平指出:“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布局”⑥;對于這個戰略布局,“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⑦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系統地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⑧,由此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雹釣榇?,在此后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專門增加了一個“社會建設”部分。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精神,在實踐中促進了各方面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然而,隨著這個總體布局的漸次展開和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有些問題迫切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并在實踐中切實加以解決。面對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任務提了出來。黨的十八大報告專門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部分,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從“四位一體”擴展為“五位一體”,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達到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①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創造性地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不僅使生態文明建設在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深刻揭示了五大建設之間所具有的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而且也體現出我們黨對制約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關鍵問題的深刻認識和切實把握,同時在實踐中也有利于打造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高的發展方式,有利于構筑統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有利于營造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形成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和進一步改善民生(即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求和維護人民群眾生態利益)的社會保障機制和體系。應當說,作為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這不僅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戰略,也意味著我國現代化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和總體布局的完善。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創新成果和戰略抉擇,“五位一體”總布局的確立,是黨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這是一個根本性和歷史性的變化,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社會)與自然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對“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選擇更趨成熟而完備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如何扎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致力于探索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緊張與矛盾的有效路徑和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列為發展面臨的首要“困難和問題”②,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并將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提出了全面而系統的目標,即:“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③這里,實際上是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之一④,并把在全社會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看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措施。2008年4月12日,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促進環境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推進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雹龠@實際上是強調了通過國際合作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9月22日,胡錦濤在聯合國系列會議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任務,強調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不斷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②這里,胡錦濤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闡明了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國家戰略、發展道路和實踐指向,強調中國會為世界環境保護和良好生態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由此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國際形象。
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再一次將“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列為前進道路上的主要困難和問題。③因此,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雹堋爸ν七M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十八大報告從發展方式上提出的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引領中國十幾億人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應當說,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一基本路徑的認識和選擇有一個不斷發展成熟完善的過程。如前所述,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將發展循環經濟看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之一。2010年6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又對什么是“綠色發展”進行了解釋,他指出:“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雹?010年10月13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胡錦濤強調:“中國將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實現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⑥這樣就把發展循環經濟和發展綠色經濟結合了起來。2011年12月11日,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周年高層論壇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又向國際社會承諾:“我們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①這里又將“綠色發展”與“低碳發展”結合了起來。這樣,到了黨的十八大綜合性地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本質特征和集中體現。
與上述基本路徑和方式相適應,黨的十八大報告還提出了與此相配套的具體路徑,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強調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06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一五”時期的任務與政策措施進行說明時就指出:要“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實施不同的區域政策?!雹邳h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雹圻@次黨的十八大報告再一次強調了“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并把“海洋生態”納入到“國土空間”中來加以統籌謀劃,顯示了我們黨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戰略思維能力。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我們黨歷來主張資源節約,早在1995年9月28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〇一〇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就提出:“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雹茳h的十五大報告沿用了這一提法,并在后面加上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⑤。這次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了“全面”二字,表明要將節約資源這一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貫穿生產生活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三是強調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我們黨在領導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對環境和自然生態的保護。在2005年10月11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就分別強調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和“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⑥。這次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兩者結合起來強調,并特別突出了環境保護的民生取向和全球意識,指出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四是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2000年11月26日,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其中就涉及到環境保護的一些具體制度,如強調“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⑦“健全、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和監管制度”⑧、“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⑨等。2005年3月12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在全社會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10}。這次黨的十八大報告整合了此前我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上的一些思考,如提出“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等{11},進一步明確并強化了制度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所具有的根本性意義,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力度。
作為中國發展進入到新階段所顯示出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其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性建構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人和自然關系問題,置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領域協同予以解決,找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和作為有效支撐的一系列具體舉措,從而為提升發展質量找到了有力的戰略指導和理論支撐。從“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到“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一現實路徑選擇的不斷清晰完善和在實踐中的全面推進,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建設生態文明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宏觀背景下提出來的,因此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置于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來加以解決。也就是說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以人為本”“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等核心理念和根本方法,作為基本要求貫穿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執政興國方略的高度加以闡釋和實施,并強調要使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領域中發揮出應有的規范和協調作用,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更趨科學合理,起到有效的調整與引導作用,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展現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意義與人文價值??梢灶A見,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歷史主動精神對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所作的選擇并在實踐中加以推進,其必將對未來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和諧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四、結語: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從“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⑥到“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從“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①到“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一個充滿著歷史責任和人類關懷、引領著十幾億人口走向現代化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深刻洞察和準確把握著時代的脈動與走向,不斷深化著對生態文明建設內涵、意義和路徑的理解、把握和選擇,并通過與時俱進而又求真務實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不斷推動并實現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黨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方位和關鍵節點上,對生態文明建設所作出的全面闡釋和全新定位,不僅意味著我國現代化發展理念的根本轉換,也標志著我們黨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執政理念和執政方略的全面提升和躍遷,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其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給廣大人民群眾謀取福祉的執政宗旨與價值訴求,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生態文明源于對發展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發展的全面提升。而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的結合,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充滿了激動人心的創新和由此所帶來的無限想象和希望。展望未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黨的十八大所確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和路徑,將注定會引領中國走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責任編輯:龍迪勇